#14
我最近一直在努力参加我们学校的一个项目叫做“领导力培养”,名字听起来很拽,但是其实就是参加Workshop,和参与的人员互动一下,听一听理论,看看短视频,挑战星数三星。与上Workshop相比,我更在意的是他们的架构,他们是如何把领导力这个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能力通过几堂课解释出来,如何分类,如何准备课程?
首先,解释一下领导力,在这个项目中定义为:能为周围带来改变,施加影响的能力。
这个项目把领导力培养分为了三个阶段:个人领导力(individual leadership),团队领导力(group leadership),社区中的实践(involve in to community)。在个人领导力的分类下的workshop一般是时间管理,语言组织,目标设定等等,那些总是出现在简书热文的话题。团队领导力的workshop则是团队激励,解决分歧,鼓舞他人。社区中实践则要做满20小时的义工。
无巧不成书,我在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选择了一本书作为辅助:成为技术领导(Becoming a technical leader Gerald M. Weinberg)这本书里面的架构也和“领导力培养”项目的架构很像,首先用半本书强调自我意识(self-concious)和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我觉得我不是在看领导力书籍,反而在看自我管理书的时候,这本书才缓缓进入了团体领导力的话题。
同样以领导力为主题,我们发现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都用同一条脉络牵引着:你得先成为你自己,才能开始影响他人。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自己,就需要自我意识的挖掘(self-concious)。这样我们就回到了我们的标题:自我意识的小舟。有些人从来没有舟的,他们只是顺流而下,被浪势推着走,这些人不少,所以他们环顾四周的时候,会觉得心安,“你看,别人都这么干。“一群没有安全感的人呆在一起,反而创造出了安全感,这也是蛮好玩的心理。有时候会被带进漩涡之中,然后就开始抱怨,抱怨社会制度,抱怨潜规则.......但是,如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自我意识的小舟,你会开始意识到其实我自己才是人生的作者呀!我是有选择的呀!有时候我们需要驾着小舟逆风而行,有时候要避开漩涡,同时还要遭受周围游泳的人的质疑:“大家都没有舟,你为什么有舟?你是不是有问题,一定是你有问题。”
最近就有个例子,我和父母讨论研究生出路的时候,不出意外又有了分歧。我父亲的论点是:”他咨询了新东方的留学服务副校长,副校长说到不要把兴趣和职业混为一谈,你女儿就是典型的把兴趣和职业发展混为一谈的人。“ 我爸爸特别严肃地依样画葫芦地和我传达了这位副校长的话。我直接问:”那么为什么兴趣和职业不能同时满足呢?我就是想要找到满足我兴趣的职业啊!“ 我爸顿了几秒种,“你不能把兴趣和职业混为一谈。” 我听到他重复了一遍结论,心里就了然了,我的父亲没有考虑到更深的一层为什么,那个漂亮的句子“不要把兴趣和职业混为一谈”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是他只是搬运了别人的意见而已。别人都去美国,你为啥不去?别人都想上名校,你为啥不申请?别人都要去英语国家,你为什么不去?.............如果我问了一句:”为什么我要去?“ 回应就是:”别人都这样,你怎么老和别人不一样。“ 我接下话茬:”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我喜欢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然后讨论就会回到原来的:“别人都去美国,你为啥不去?别人都想上名校,你为啥不申请?别人都要去英语国家,你为什么不去?‘和”别人都这样,你怎么老和别人不一样。“,不断循环往复,没有结果的讨论。
另外还想提一点的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分享的热文都是处在第一阶段“个人领导力”,如何自我管理,如何提高自控力等等,却很少涉及到团队合作什么的。我觉得原因是受众,那些看热文的人一般都没有突破第一阶段的自我领导力,所以和他们谈团队领导力并不受欢迎。”我关心的是我这月的工资涨不涨,公司战略和我有啥关系。“ 但如果去看纸质书的话,你会发现团队、管理等相关书籍会出现了,这会不会也是受众的影响?那些达到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的人是不会去追逐热文的,他们会去买纸质书来看?
在看的书
Smart poeple should build things Andrew Yang
Value proposition design Alex Osterwalder, Yves Pigneur.....
The soul of money Lynne Twist
看完的书:
Fluent in 3 month Benny Lewis
The lifelong learner Ronald G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