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今天站在营销管理的角度,来归纳谈谈《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之所以火热的看法。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即使这部电视剧承载了很多的期望,赋予了很高的意义,但在整个市场上,它本质上依旧是一个影视作品,或者应该说影视类产品。它的“火热”说明了一个产品的“热销”,就是它营销的成功。
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来说,营销的策略可以分为三种基本方式,分别叫:感知、认知、意动。什么意思呢?感知就是凭感觉来吸引人,可能直观上看到就喜欢,从而产生购买行为,这种概率不太高,但告诉我们要注意产品的品牌名称、品牌形象、包装等元素;当然,仅仅从外在的感知能带动购买行为的是少数,因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所以需要更深层次的了解,这就是认知,通过文字或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信息。
就像我们在各种视频APP中挑选要看的电视剧和电影,多数人会看一下简介,了解一下是否自己喜欢和现在想看的类型;最高层级的吸引是让客户有所体验,这里面包含了口碑和环境的影响,就像《人民的名义》制作了大量的片花在各视频APP上专栏呈现,剪辑精彩的片花能吸引很多人开始从头去看这部电视剧,这叫做意动。
下面老胡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推广到市场大热这个过程中,哪些环节用到了老胡所讲的营销三种基本方式:感知、认知、意动,当然每个人看待的角度不同,老胡仅仅介绍一下自己的分析角度,仅供朋友们参考。
1. 老胡对《人民的名义》运用的感知技巧主要体会在两点。
首先,拥有好的名字是多么的重要!
多数人第一眼就被《人民的名义》这五个字吸引,再配上黑色为核心色的宣传画,所有的主创人员都呈现在里面,想不点击进去看看都不行。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吸引力很重要,有时候内容一般的文章却因为一个好的标题而引爆点击量。所以做一件事情,有个好的开头很重要,有个好的名义很重要,尤其是引发共鸣、直指人心的话语。每个观众都是人民的一份子,那这个名义是什么呢,就点开看一看吧。
在商业工作中,请注意你的提案或者观点,是否能做到以下三点:
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激发好奇,引人参与!
话题设置,引人讨论!
其次,透露预算,4800万总片酬,还不够一个小鲜肉的片酬,这些著名演员为什么参演?引人讨论和思考。
《人民的名义》面世之前,正掀起了一片反对“小鲜肉”高片酬、抨击其不敬业的舆论,借此时点,《人民的名义》推出了一群演技精湛的老戏骨,连最嫩的陆毅都已经四十岁了,也证明了老戏骨的价值,响应了正确的舆论导向。而这些演员都愿意极低片酬来出演,让人们好奇,甚至自己准备服装道具,是不是内容特别的好呢?让人产生好奇感,就是好的感知策略。
在为《人民的名义》找投资的过程中,接触过的数十家大公司,包括了国企、民企、上市公司等,结果许多投资方都在不同阶段撤资出逃。许多投资人会按照以往对于这类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的判断,认为一部政治题材的反腐剧,既主旋律,又没有小鲜肉,必亏无疑。但这部剧的顺利完成并热播,其实让观众们感知到了剧烈的反差,也倡导了正常的价值观,激发了观众心中的“人民的名义”。
2. 《人民的名义》通过片花、剧透、吐槽来加强了观众的认知。
也许是因为符合了主旋律,也许是因为火起来了,各视频平台上关于此剧的片花特别多,甚至做了很多主题。但不管怎么样,这是今年来少有的出现视频专栏、各种片花和分析充满屏幕的一部剧。甚至细心的把参演主创们的其他电视剧也专栏介绍,让主创们彻底火了一把,也延续了热点。
在老胡看来:
剧透就是一种很好的认知手段,让观众短时间、有好奇感地主动去了解信息!正在追剧的人想看看后面的情节,想看看别人怎么分析剧情和人物关系的;没有追剧的人也许看了剧透也变成追剧了!
没有一部电视剧是完美的,同样《人民的名义》中也被观众挖出来不少吐槽的点,例如“毛毛虫”郑胜利的出演,很多人表示都用了快进,但你吐槽,就说明你关注到了,选择快进还是一个有意识的关注后行为。有了吐槽,反而对剧情的分析更多,探讨更多,就认知更深。
换个角度来讲,就像我们企业管理中,作为管理者,不论你看见或没看见,听见或没听见,吐槽都存在,但吐槽也未必是坏事,如果对员工吐槽的信息进行了良好的处理,反而加强了对公司不断改善的认知,把吐槽变成好事。
3. 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意动”,让你的观众参与进来!
所谓热播剧,就是有很多人看,而且是追着看,就像饥饿营销一样,越是吊胃口的,越受欢迎,当然还要你本身的内容过硬。这部剧里面有些场景对于普通观众是很神秘的,例如最高检、110指挥中心等,这些场景的选择让观众感受到了神秘感、真实感和想要去观看了解的参与感。
更为关键的是,每天的更新管理尤为严格,目前有片花和一些样片在网上传播,但正片还是管理的很严,让无数人每天追剧。所以老胡感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系统管理很好,如果剧透把什么都说的很明白,片花不能吸引人,那还有什么追剧?这些手段应该是系统地配合起来发挥了作用。
对于追剧这种现象,老胡引申到企业管理上来,想到的是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面前有清晰的路径,但也不希望一眼就看到头,最好的管理办法就是层层递进,一步步地去实现,目标的达成要有阶段性,而且对下一阶段还有期盼和想象的空间。我们有些企业设置了员工发展的不同层级,但不去设定相应的要求并加以培养,也没有让员工看到提升的好处,或者虽然路径摆在那里,却让人觉得完全没可能。
好的职业生涯管理,就是要让员工像“追剧”一样,主动自发的去朝着下一个阶段去努力,每上升一步都有明确的条件要求,看得见,而且经过努力是可以摸得着。员工只有清楚向上发展的条件,并自发去努力满足条件,才是“意动”,也就是参与体验,他才会感受到职业发展四个字。
老胡最后想说,在企业管理中,在商业运作中,请注意“感知、认知、意动”这三种手段,结合使用,会让你的工作效果更好。
本文作者:胡浩,更多管理知识和职场感悟,请关注:胡言非语,其他公号或平台获得胡言非语授权后方可转载,并注明转载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