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诗词大会后的《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董卿,骨子里透出的那种美,知性,优雅,令人敬佩。
而朗读者的背后,也让我们看到了董卿在做了妈妈以后的那种成长与蜕变。
看了两遍《面对面》中对董卿的采访,听她谈为什么要孩子,谈作为妈妈后的感受,谈心境上的转变。
舞台上光鲜靓丽的董卿,做了妈妈以后的那种温柔,坚毅,努力,相信很多妈妈都有同感。
她更拼了,不仅仅为了孩子,也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1、人早晚要离开,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爱你
2015年,董卿从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后,又多了一个角色——妈妈。
而当主持人问她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要孩子?
她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很多事情不能再拖了,不然就永远失去这个机会了。这个永远让人敬畏,也让人害怕。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受自己母亲的影响。
她的母亲总是说,一个人早晚要离开,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有一个和他们一样至亲的人来爱你。
她很害怕看到那一天。
于是,她选择这个时候做母亲,一切都是刚刚好。
或许,对于女人,做母亲后才更完美。
而董卿做母亲后,那种母性的光辉,在她的身上,甚至超越了她外表的美丽。
2、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董卿做为妈妈后,和我们大多数妈妈一样,也有过许多的纠结和困惑。
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脱离了工作,离开了舞台,生活中到处都是孩子的琐事。对于一个天生喜欢舞台的女人,也有太多的不适与痛苦。
而当她在美国遇到许多困难的时候,她觉得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优势,失去了对生活的把控。
琐碎与平庸,到底该如何去选择?
作为普通的职场妈妈,我们也会有同样的困惑。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事业与孩子,是所有妈妈们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而董卿,不愿意做全职妈妈,她说,自己不希望孩子的世界里只有她,也不希望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孩子。
而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你想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努力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于是,她选择回到工作岗位,去挑战一个全新的角色——制片人。
所以,我们看到了今年大火的一个节目——朗读者。
而从主持人到制片人,需要付出的更多。
全新的身份,全新的领域,全新的生活。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这就是她形容的《朗读者》筹建初期的一种状况。
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整宿的失眠,最长两周见不到孩子,焦虑、失望甚至绝望,让她备受煎熬。再加上团队内有些人的摇摆,也让她曾经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
不过,努力与坚韧的她,终究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让《朗读者》如期和观众见面,并收获了无数的好评。
3、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成长
成为妈妈之后的董卿,心里更清楚,自己所作的一切将会带给孩子怎样的一种影响。
她说,“我要继续成长,我不想因为他变得止步不前。”
继续成长,是多少母亲最明智的选择。
想起一个朋友,有孩子后报班学英语,学画画,问她为什么这么努力,这么拼?她的回答是:有一天,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到家后和我交流,而我却无言以对。所以,她选择学英语,只是为了能够和孩子多一种沟通的方式,多一个交流的话题。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每个女人的成长,都比成功更重要。
而董卿,也愿意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成长,来影响自己的孩子。
她最喜欢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是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抓住每一次机会,为自己创造每次成长的可能。
送给每一个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