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发起并监制的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已经播出两集了。
这部独白剧由单元剧组成,每集聚焦一个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例如:容貌焦虑、原生家庭、中年危机、物化女性等,旨在为女性发声。
在刚播出的第二集《许愿》里,杨紫演绎了一个原生家庭非常不幸的女孩小雨,在26岁生日的这天,决定向妈妈说出,这么多年来,藏在她心里的那些委屈和痛苦。
在小雨妈妈怀孕的时候,爸爸出轨了。妈妈的世界从此坍塌,对爸爸充满了怨恨。
小雨从小就目睹了妈妈对爸爸的歇斯底里的报复。
妈妈去爸爸的单位闹、亲戚家闹,誓让爸爸身败名裂、生不如死;她在小雨面前用各种恶毒的语言咒骂爸爸,告诉小雨:“你是个没有爸爸的孩子。”;她在女儿最喜欢的粥里放了农药,想和女儿同归于尽,被邻居救回以后,面对下跪忏悔的爸爸,她说:“你去死吧。”
丈夫在妻子孕期出轨,的确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我理解小雨的妈妈对婚姻失望,对丈夫绝望。可她让小雨的一生都笼罩在她对丈夫的恨意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这究竟是对谁的惩罚?
煎熬:又爱又恨的至亲
小雨的妈妈不止一次在小雨的面前用最恶毒的语言咒骂小雨的爸爸,甚至当着女儿的面,说出了让他去死,这种极端的话。
年幼的小雨无法理解父母之间的恩怨,可是为了不背叛自己的母亲,她也必须疏远自己的爸爸,或者和妈妈一样恨爸爸。
可是,小雨真的恨爸爸吗?并不是,她只是不敢爱爸爸。
爸爸在小雨14岁生日的时候去学校找过小雨。听到爸爸远远的喊自己的名字,小雨转头就走可却泪如雨下,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看爸爸一眼,也狠心的没有和爸爸说一句话。
没想到,那是她和爸爸见的最后一面。几天之后,爸爸病逝了。
如今12年过去了,小雨依然清晰的记得爸爸等在校门口的那黑黑瘦瘦的身影,也记得那天,她其实回头了,她想抱抱爸爸,可是当她回头的时候,爸爸已经离开了。
欠爸爸一个拥抱,成了小雨难以释怀的遗憾和痛苦。
小雨的爸爸有错,可是,小雨的妈妈不该因为自己的怨恨,切断了小雨和父亲之间的亲情和爱,让小雨的一生都陷在要与自己的至亲为敌的煎熬里。
生活中,像小雨妈妈这样的父母太多了。夫妻的感情出现问题,孩子总会第一个成为宣泄怨恨的工具和要挟对方的筹码。
比如: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的辱骂对方;胁迫孩子选边站,让孩子成为自己监视对方、攻击对方的工具;离婚后,教唆孩子恨对方,禁止孩子与对方联系。
可是,婚姻出现了问题,那是夫妻之间的恩怨,和孩子有什么关系?让孩子必须在这两个最爱的人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想要得到一方的爱,就必须伤害和攻击另一方,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是否太过残忍?
父母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对父母的爱和依赖,是孩子的天性,更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无论夫妻之间有多么大的矛盾,都不该殃及孩子,更不应该剥夺任何一方去爱自己孩子的权利,或者剥夺孩子去爱自己父母的本能。否则,是在用成人的错,惩罚孩子。
我有个远房的亲戚夫妻感情不和,在孩子刚三岁的时候就开始闹离婚。为了让妻子净身出户,男方的家人禁止孩子和自己的妈妈见面,还给孩子说了很多妈妈跟别人跑了,不要他了之类的诋毁。
有一次,那个孩子在路上看到一个和自己的妈妈长得很像的人,突然就追了上去,小小的人儿努力的追了好久才追上,可是一看那个人不是自己的妈妈,就失望的嚎啕大哭。
是啊,三岁的孩子怎么会不想见的妈妈呢?可是,当他的妈妈费尽了力气才能偷偷见他一面的时候,那个孩子却哭喊着:“我不想见你。”,扭头就跑。
也已经成为妈妈的我,想到那个孩子,心就痛到不行。
“妈妈,我好爱你,但是我必须恨你。”这样痛苦的情感,一个三岁孩子需要多少内心的煎熬,才能消化的了?
麻痹:只有掏空自己,才能装下恨意
父母出于自己的私心,裹挟孩子成为自己的“战友”,可是却从未想过,孩子是怎样将原本的爱变成恨的。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做过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恒河猴实验”,用来揭示母爱的本质。
在被称为“铁娘子”的实验中,哈利制造了一个“邪恶”的“代理母亲”。他在幼猴已经产生依赖的绒布猴的身上装了锋利的铁钉和喷气装置,一旦幼猴接近,就会刺伤它或者吹出强烈的冷风。可让人惊讶的是,即使小猴被刺的满是伤痕,仍然会一遍遍的接近绒布猴,并且紧紧的抱住它。
这就是幼猴对于母爱的依赖,即使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才能接近这份爱,它也会毫不犹豫,孩子也是一样。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失去至亲的爱,如果为了得到一半的爱,他/她必须把另一半的爱变成恨,唯一的做法只能是伤害自己、掏空自己,才能麻痹自己,消化这恨意。
就像小雨,他知道父亲是在母亲怀了自己的时候出轨的,所以她把错归咎给自己,她认为若没有自己,父亲或许不会出轨,母亲的人生或许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她说,她希望有一种魔法可以让自己回到过去,回去杀死那个还没出生的自己。
在父母的相互伤害中,把错误归咎给自己,是很多年幼的孩子为了保护对父母的爱,最本能的做法。而这样自我攻击的结果就是,这些孩子不再爱自己,甚至通过自我伤害,来舒缓自己对父母的恨意。
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和佟大为饰演的罗素本来有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茜茜。可是夫妻俩因为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和,渐生嫌隙,加上罗素初恋女友的介入,他们的感情更是面临破裂,争吵不断。
女儿茜茜在他们日渐频繁的争吵声中变得郁郁寡欢。她以为是因为自己不好好学习,爸爸妈妈才会吵架的。于是,一向活泼贪玩的她,开始努力的学习,认为只要自己考了第一,爸爸妈妈就不会再吵架了。
在又一次看到妈妈和爸爸大吵并且谈及离婚之后,茜茜更加拼命的学习,她熬夜背书,走路也在背书。长期的睡眠不足,导致精神恍惚的茜茜失足从楼梯上摔了下去。医生诊断出茜茜有轻微的脑震荡,还发现茜茜可能患上了抑郁症。
茜茜醒来以后,彻底的封闭了自己,她不愿靠近妈妈,不再开口说话,并且听到爸爸说要独自带她去美国治疗的时候,尖叫着躲到房子里,瑟瑟发抖,谁叫都没有回应。
着急赶来的毕胜男看到蜷缩在一起的茜茜,心痛不已,可是茜茜还是不理她。直到她哭着承诺再也不会和爸爸吵架了,他们永远都是一家人的时候,茜茜才终于有了反应,慢慢的向妈妈伸出了手。
父母之间的相互伤害,最终惩罚的都是孩子。太多像小雨和茜茜一样的孩子,在父母相互指责的争吵声中,只能责怪自己、伤害自己。
若仍旧无法换回父母的和睦,孩子只能从此封闭自己感受爱的能力,因为只有丧失了爱的能力,恨才能变得理所当然。
像毕胜男一样能及时醒悟的妈妈是影视剧的理想化,在现实中少之又少。
大多数的情况是,“茜茜们”在父母长期的争吵和忽略中,不相信爱、不会爱、不能爱了。就像小雨在短片中说的:“妈妈,因为你,我此生都没有恋爱的打算。”
轮回: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比丧失爱的能力更可怕的是,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孩子,会延续原生家庭的悲剧,再制造出下一个受伤的孩子,如此往复轮回。
就像《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自己从小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强势刻薄的母亲和懦弱的父亲,让她的童年受尽了委屈和苛待。
她恨父亲的不作为,更恨母亲的冷漠,她早早就离开家,无论自己打拼有多苦,都要逃离那个让她伤心透了的家。
然而,她却在不经意间,变成了母亲的样子。当她得知父亲苏大强被骗的时候,赶到医院的她指着父亲的鼻子呵斥父亲是个窝囊废,那盛气凌人的样子,和她强势的母亲,如出一辙。
孩子会复制父母的行为模式,这在《家庭会伤人》一书中被称为“家庭催眠状态”:
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对父母通常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关系就导致孩子会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接受父母的想法,认同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并且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自己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
在原生家庭中丧失完整自我的孩子,由于缺乏发展出独立自我的能力,更会在无意识中复刻父母的行为模式,尤其是会复刻在原生家庭中比较强势的一方。
美剧《六人行》中Rachel的父亲是个脾气暴躁,对妻子和孩子都极其严苛的人,即使对自己的女儿也经常是冷嘲热讽。Rachel一直都很怕自己的父亲。
可是有一次,在她教自己的朋友Joy开船的时候,看着Joy漫不经心的样子,她突然就怒火中烧,愤怒地用当年父亲训斥自己的口气和语言,大声的呵斥自己的朋友。
冷静之后,连她自己也吓了一跳,原来在不经意间,父亲当年的样子早已悄悄的埋进了她的潜意识里,然后悄无声息的让她长大后,成为了父亲的影子。
不仅是复刻父母的行为模式,孩子往往也会复刻父母的婚姻模式,正因为如此,离婚经常会出现家族性“遗传”。
张靓颖因快女出道,歌好、人美,前程似锦。可是她和冯轲15年的恋情,最终以她演唱会逼婚、火速结婚、火速离婚,闹的人尽皆知。
而她不幸的原生家庭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她刚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离异,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只剩她和母亲住在逼仄的蜗居里相依为命。
所以,她恨自己的父亲,恨他抛下她们母女。可如今她还是步入了妈妈的后尘,找了一个不靠谱的丈夫。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爱的导师。只见过父母彼此伤害、互相怨恨的孩子,怎能懂得爱?怎能懂得如何和那个相爱的人相守一生。
重生:唯有远离,才能自救
可惜,没有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却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也有不幸的原生家庭,充满恨意的父母,请尽可能的远离他们。
《听见她说》短片的最后,小雨把视频发给妈妈。
我们不知道她们最后是否和解了。我悲观的推测她们大概率不会,妈妈很有可能还是会把这一切不幸都怪给爸爸,最后,小雨发现自己不过是鸡同鸭讲。
小雨的妈妈已经在对爸爸的恨意里过了一生,恨爸爸已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改变。
所以,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小雨,请不要强求让已经被错误的婚姻蹉跎一生的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真的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
你要先放过自己,找回那部分变成恨的爱,找回那个完整的自我。只有重塑了完整自我,你才可能有能力去体谅和理解父母那段不幸的婚姻,才可能有力气帮助父母也从他们的阴影中走出来。
我也想告诉各位父母,如果你和伴侣感情破裂,请不要殃及孩子,更不要因为成人的错误,剥夺孩子享受父爱或者母爱的权利。
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也来自离异家庭,奥巴马的爸爸在他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因为去哈佛求学和奥巴马的妈妈异地,并且没多久就离婚了。离婚后,奥巴马的爸爸也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从未履行过抚养奥巴马的责任,也没去看望过他。
但是奥巴马的妈妈从未因此在奥巴马的面前说过爸爸的坏话,反而常常谈起爸爸的优点。她告诉奥巴马,他的爸爸聪明、幽默、擅长音乐,而且很爱他。
因为妈妈的豁达成就了奥巴马乐观的性格,也大大的减轻了父母离婚带给他的心理负担,他也在妈妈的心理暗示下和鼓励下,成为了那个和妈妈口中的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一定需要完整的家庭,但一定需要完整的爱
因爱而生,被爱滋养,才是一个孩子走好一生的底气。
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不再相爱,甚至可以彼此怨恨,但是请不要因为父母之间的恩怨,就让孩子也生活在恨的阴影里,从此失去幸福的机会,让父母的不幸,如魔咒般,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