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论语·学而》
1.人生之乐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想要的东西很多,物质越丰富我们可能遭遇更多的贫乏,因为人是喜欢比较的,多与少也是比较而来的,并非与自身需求有关。
比如吃饭,一个馒头一个鸡蛋一碗粥,足以填饱肚子,但是你看到邻居家从山里运来的土鸡蛋,从崇明岛搬回来的大米,还有一个大大的面包烤箱。你再回家看到那简陋的早餐瞬间觉得物质的贫乏,生活真是缺失了品质,丢失了健康。但事实是,你过去三个月吃的馒头粥鸡蛋也曾让你因为按时吃早饭而精力充沛一上午呢。
如果我们始终把眼光向外看,
我们的心会越来越贫乏,
越来越贪婪,
最终成了漏风的大窟窿。
如果我们能向内看以提升自己,
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提升自己的眼界格局,
那么“习而乐”就不那么难。
学习的快乐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而在于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提升,自我对话中,于是内心开始丰盈,克服了那种天然的匮乏感,自然平和喜乐。
2.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现代社会节奏很快,快到我们很少有耐心听一个人讲完他的故事,因为无关紧要,浪费精力。这大概是大都市青年男女常常陷入精神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被过度工具化,朋友成了装饰,友谊成了奢侈品。
最看不惯的就是那种动不动就要建立朋友圈,建立你的资源库,其实大家应该清楚:把人当做一种资源,建立人脉关系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非要把这种功利行为和友谊扯啥关系,真是没有必要。
互惠关系可以是合作关系,可以是合伙人关系,但不是朋友。那远道而来的朋友如果不能给你带来利益你就痛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乐不乐就不在你了而在那位朋友的财力,资源,以及他愿意在你身上投入多少了。这样还哪有愉悦心情呢?
不妨把合作互惠关系,战略合作关系拎清楚,那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必然使你快活。
当然,朋友也可以分很多种,有泛泛之交,有利益之交,有志同道合,我们都需要,是人就需要朋友。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如此。
但我们自己得明白:那些可以分享我们喜乐悲伤,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喜乐的朋友是我们人生财富,那是志同道合者。
3.理解他人是获得友谊的密码
我们会因为一个人理解自己而感动不已,也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痛苦万分。我们都希望被理解,却鲜少去主动理解别人,因为理解别人真是一件极具挑战甚至造成痛苦的事情。
首先,因为认知水平,价值选择甚至是过往经历限制,要去理解别人对我们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以及精神包容度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比如我就很难理解日料的生鱼片,哪里有水煮鱼片好吃啊!可能日本人会反过来想这个问题。这还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还有很多更隐秘更难理解的东西,比如如何做才是真的尊重女性,是在家全职还是职场丽人?
其次,我们时间有限,时间这种宝贵资源浪费在不重要的人身上显然不划算,这也是我们会对别人不理解自己而愤怒的原因。
因为自己被漫待了,因为我的价值没有被你发现,因为我没有引起你的兴趣和重视。所以人不知我们会愠,而且会偷偷的愠,表面装作不介意。这就是人有趣的地方,愠而不愠,端要你自己去觉察,去体会。
最后,人类的语言太贫乏,真的很难去描摹人的本质。
虽然我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边界,但有几个人真的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又有几人真的可以通过语言可以解读到人的内在。
换而言之,即使是语言学家也很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借助语言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平常人怎么可能说自己凭借语言表达自己,让别人理解。
你可能会说,不能借助语言我们还可以借助行动呢。事实是:人们对同一行为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间悲剧了,比如很多自杀的青少年都认为自己的父母不爱自己,而实际情况是这对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捧到孩子面前,只是他们鲜少表达自己的舐犊之情。
学习让我们避免狭隘,时常向内求,才能乐起来。
远道而来的朋友可以让我们愉悦,那是因为我们不曾抱着索取的心。
不怪别人的不理解是因为我们承认语言的局限性,自己的局限性,这样才能理解别人的局限性--不能共情自己,不能理解自己,因为我们也未必理解别人。由此我们知道理解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而不是理所应当的。
原文: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