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天看到的两篇文章的碎碎念
【报复性独处】
“在持续的输出状态里,人就像一台续航能力虽差,最终却总能靠着百分之五的电量过完一天的手机,而回到独处的空间,就是插上电源,慢慢回血的过程。”
“当屋子里面只有你一个人的时候,似乎做什么事情都变成‘合理’的了。在屋子外面人模人样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回血’时刻吧。”
“在独处的时间里,人可以有机会去细细反刍白天囫囵吞枣的情绪。”
“独居让我感知到自己,这个自己不一定是快乐的,也常常是痛苦的、难堪的、拧巴的,但独居像是一个自己看守自己、自己检验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包容自己的实验。”
“对于当代上班族而言,争取“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一定是如伍尔夫所言要成为一个作家,而是在被加速、填充、压榨到变形的日常生活的底部,争取刹车的权利、一点感知自己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在周末闭门不出,报复性独处。”
“人们渴望可以拥有一些基础的、真切可感的生活体验:做饭、做卫生、瘫倒在沙发上望着天花板……那些无用但感觉呼吸顺畅的事。”
Home Sweet Home
安安静静一言不发也可以
把声音调到最大,跟着节奏乱唱歌也可以
打字也可以
刻石头也可以
做自己想做的事
掌控自己生活
建立内心丰盈的秩序
就像哲学实践场域
就像内部世界的展览空间
给自己开party
给自己开个展
给自己创建不同的岛屿和世界
和纯真博物馆不同的是
我展示的
全是自己的东西
【微信不秒回】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微信聊天窗口必定占据了许多期待和想象的空间。
微信秒回似乎成为了喜欢的人之间的一种潜规则,如果微信带上“已读提示”功能,聊天窗口可能会成为不少关系中一个微妙的“场所”。
实际上有时候,“已读不回”也是阻止情侣分手的最佳手段。”
“很多时候,我们要给自己留一个缓冲时间。
就像是在办公室里闷久了要到天台透气一样,在关闭静音模式之前,都不想被任何人打扰。
那段收到微信但是又没回复的时间,就是在“回复在意的人”和“照顾自己的情绪”之间留下的缓冲。”
“微信聊天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张力。
对方消息内容长短,回消息的速度,甚至谁来终结这次谈话,谁是最后一个回复的人,好像都意有所指。
但是有的人不回复你的微信,并不是“不在乎”三个字就可以概括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去年的我也经历了这么一个时期。
那段时间账号忙着转型,每天都开会复盘,但是效果还是很不满意。每天下班回到家里,整个人被疲惫包围着,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想自己静静。
所以当我随便打开了一部日剧试图放空自己的时候,手机顶部弹出男朋友的那句“今天很忙吗”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关心理应得到恰当的回应,特别是来自他的关心。可是我心里也明白,这个时候再去解释一遍这些情绪,对我来说才是负担最大的。
也是那个时候才明白,即使是喜欢的人,也有可能会“打扰”到我。
所以换做是现在你再问我“喜欢的人不回你微信怎么办”,我会说:
这很正常,可能他只是刚好不想说话而已。
害怕回复以后会牵扯出一系列问题,明明已经没精力去应付接下来的对话, 还需要担心文字有失温度伤害到对方。
所以有时候宁愿暂时先不回复,等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再去主动找你。”
虽然这篇文章通篇都在说和喜欢的人之间的微信回复
但感觉方法可以通用 家人 朋友 有着亲密关系的人们
不想说话的时候就不说话了
等我收拾好自己的情绪的时候
再主动找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