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在《读库》上看过一点“三和大神”的零星故事,今天读这本新鲜出炉(2020.07出版)的田野调查记录,依然十分震撼。
我在深圳的城中村边缘生活过三年,虽未深入,但也体验或听过一些事情。那个城中村在关内,虽然没有“五块钱的面,两块钱一桶的水,十五块钱一晚的床位”,但生活成本也不高。那是2008年,第一次到深圳,囊中羞涩,壮大胆子去村里的饭馆吃饭,一看套餐也就十来块钱,才放心大吃一顿。后来就经常在这里出没,吃饭、购物、闲逛。
从谷歌地图上看,这个村的房屋密密麻麻,大多是原住民私自盖的,大多五六层,楼间距小的很,人称“拉手楼”,从一栋楼的窗口,可以拉到对面楼里伸出的手。房租当然也便宜,一室也就几百块,而附近的商品房早已两三万了。
支撑这个村子蓬勃发现的是工厂,村里的出租出去地建了厂房。每天下班时乌央乌央的工人,提供了数量巨大的消费力。一到饭点,大大小小的饭店里都是穿着工作服的工人。到发工资的日子,村里为数不多的取款机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机和移动支付。晚上,村里有露天电影,但看的人不多,但一个溜冰场的生意好得很,高分贝音乐震天响。村里的小巷子弯弯绕绕,在灯光昏暗的巷子口,经常有ZhanJieNv出没。巷子里小旅馆也便宜,据说三五十一晚。
一个高中同学去深圳找工作,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在一个晚上找到了我。老同学多年不见,我请他吃了顿饭,象征性地问下住哪里。他说刚过来,还没找到地方,到宿舍和你挤挤吧。不好意思拒绝,就这样他白天出去求职,晚上住我宿舍。一连好几天,还是没找好工作。一天晚上快十二点,给我打电话说在某个地方,没了公交车,身上也没打的的钱,让我骑自行车去接他。又过了几天,给我说找到工作了,但需要一点钱置办生活用品,得借点钱,发工资后第一时间还我。虽然当时我也是一贫如洗,还是借了他两百。过了一段时间,我打他电话时已经是空号,然后就永远失去了联系,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成了“三和大神”?其实,当时的深圳底层可能比这本书写得更复杂一点。据另外一个在深圳关外工作的同学讲,假冒伪劣横行,连彩票都有假的。
读这本书的另外感受是,三和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平行人生。在我出生的村里,外出求学的是少数,大多数在外打工。如果不是运气好,我可能也会去三和求职。老家村里,有好几个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不知去向了,或许就在某一个“三和市场”。所以,我感觉离书中的这个世界也不是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