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感觉自己真的很焦虑,整天想着应该做点什么事情赚钱。但是大的成本投入又不承受不了,现在换行业学习又感觉太晚了。做自媒体,看着写得文章可怜巴巴的阅读量,还有迟迟不涨的粉丝,觉得特别惆怅。而且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在学习、努力,我更加焦虑了。
其实这个焦虑的人不只是她还有曾经的我。每每看到周围的朋友在晒自己的成长,我都会觉得自己像在浪费时间,可是又不知要做点什么。
想到刚刚工作时,我的状态只是一味的向前冲,心里的危机意识特别弱。现在想想自己就是在温室待太久了才会这样,没有丝毫的压力。刚进入工作岗位,做了很多事情,我突然发现大家好像都很厉害,而我什么都不会。慢慢的我变得不那么冒进,反而是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现在想想那时候踏实的工作态度也为我后来的工作的进步积攒了不少能量。
经过一个产假后,我的思想变化很大。生娃后由于家庭矛盾的激化,我觉得生活非常的压抑。穷则思变,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经历过困境,才会有真正改变的动力。我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钱。也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作家晚晴。
我关注她的公众号,看她的文章,看她写的书,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中同学和我交流后,说我变化很大,以前竟然是这么的不了解我;同事甚至说我的一些观念给了她极大的启发,甚至还说要和我一起学习。
我意识到只有踏实的学习才可以让自己的现状得到改变。我看书,买课,让自己充实起来。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的视野越来越广,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可是我却迷茫了,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继续学下去。
看到秋叶大叔的《高效学习七堂课》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症结到底在哪儿。我学到的很多内容其实没有真正成为我的技能,尤其是去年学的写作课,更是没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很多时候,我只是在尽力记住我学习的内容,而没有把它内化成自己东西。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建立知识体系。我想学的东西很多,却没有综合衡量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就拿写作来说,我只知道要积累,却没有意识到应该建立知识体系。看书依旧杂乱,没有体系,对症下药也是关键。建立框架,然后再细化自己的学习内容,或许效果会更好。
如果要写作,首先应该找到写作领域的经典书籍,仔细研读,然后多去学习牛人的经验,反复的练习和实践。通过大量阅读某一领域的专业书籍,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2.学习的内容要及时输出。参加樊登读书训练营后,30天看完十本书,还要有高质量的输出,完成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输出的重要性。所以如果总觉得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好,多输出总是没错的。
而且自己看书的进度应该有有一定的计划,不该贪多,但是也不能太过拖沓,否则可能会出现一周甚至一个月都看不完一本书。
我画思维导图的能力一向都比较差,所以会选择把其中的关键词或者刷新认知的内容记下来,让我能够更好的运用。
3..让自己的优势可视化。生活中最不缺的人就是那些什么都会一点的人,我也是如此。看起来什么都会,演讲、朗诵、主持、写作,实则这些都不精通。所以与其补短板,不如先做有标签的长板,以长板带动其他短板的发展。
焦虑是大部分人的常态,但是你也可以发现周围有的人不怕落后。一个扎心的事实就是,大部分人虽然在学习,但是并没有真正的精进。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不那么焦虑,可以踏实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而很多人学习以后仍然焦虑,这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好像通过自己目前的学习和努力无法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也是我学习一段时间以后的状态。怎么做才能够获得更大的进步呢?《高效学习七堂课》中提到了以下几个方法。
1.首先应该明确一个态度,不要用工作量的累积,掩饰自己低水平的重复。比如写作,我坚持日更一个月,却发现阅读量并不理想。我一直低要求的要求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写作初期应该多去模仿和练习,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2.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人类需要用10000小时来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那么是不是用了一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大师呢?或者是不是成为大师都需要花费一万个小时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应该接受专业的方式训练,方向走错了,再努力也是无效的。
3.长时间的学习中有一个高原期,开始时进步快,但是却会有一段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就是高原期,这个现象就是“高原效应”。如果知道这一点的话,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坚持,度过了这一时期才能迎来更大的发展。在这个期间,也要寻求多种刺激方法,让自己保有新鲜感,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意愿。
4.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把碎片时间里学到的知识串联起来,整合到一个目标上。建立全局思维、明确学习进度、策划主题阅读,这些都是切实有效的方法。用大块时间系统的学习,用碎片时间随时温习,做好随时记录输出的准备,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温习。
一个人的坚持有了正面的反馈才能够继续下去,而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正是没有正面反馈后的做法。不焦虑、不冒进,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有了正确的指引,终有一天能够到达自己想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