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石、运石、砌石、雕石,筑城、建桥、建闸、筑坝、造屋、石刻、石雕,形成了丰富深厚的石文化,直到近代钢筋水泥的出现,石头才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人们在长年累月的采石过程中,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采石遗迹。
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的上化山采石遗址、宁海县长街镇的伍山石窟,台州温岭市新河镇的长屿硐天,都是人类的采石杰作,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长屿硐天,位于浙江省台州湾南隅温岭市新河镇长屿村,这一带属于雁荡山余脉,岗峦绵延起伏,青松翠柏成荫,远看形如浩瀚碧波中的绵长岛屿,因此而名长屿。
长屿一带的山体是由晚侏罗纪的喷出岩构成,岩石种类较多,火山碎屑岩、花岗岩,以及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辉绿岩等等,从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在这里开凿石材,用于筑城、建桥、建闸、筑坝、建屋等等,于是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人工开凿石硐,世称长屿硐天。
1997年,长屿硐天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石硐,硐天宝碗。长屿成了举世闻名的“石板之乡”。
长屿硐天由八仙岩、双门硐、崇国寺和野山四大景区组成,硐群景观主要集中在八仙岩和双门洞,景区门口的“长屿硐天”四字,赵朴初先生题写。
长屿硐天的石材开采,从南北朝至隋唐,开采规模逐渐扩大。
公元1138年,南宋南迁都城到临安,即今杭州,带动了江南发展,石材使用量急剧增加,长屿石材开采,空间兴盛。
公元1387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启用开国重臣信国公汤和,到东南沿海抗倭,汤和主持在沿海一带建造城池70多处,长屿石材大量使用。
清代时,石雕工艺日臻精湛,石材用途拓宽,长屿石材开采达到高峰期,留下了大量的覆钟式半露天采石遗址,大量石窗、石臼、石盆、石碾等石雕作品,散布人间。
民国时期,长屿石材销往临海、黄岩、宁波等地,更远销东南亚国家。
解放后,用石需求急剧增加,现代采矿技术也得以运用,开采速度大幅提升,迅速向山体内部延伸,于是形成了恢弘壮观、结构复杂的采石洞窟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钢筋水泥大量运用,石材逐渐淡出建设领域,石材开采急剧减少,曾经采石留下来的遗迹,成为了人们的旅游观光点。
长屿硐天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持续开采,留下了28个硐群,1314个形态各异的硐窟,集雄、险、奇、巧、幽为一体,“虽由人作,宛若天成”。
石硐依山势取石而成,其硐有的孤立,有的串连,有的环生相叠,有的几硐并峙,深幽曲折、层叠有致、雄伟险奇、变幻莫测,宛若石硐迷宫。
《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影视剧曾来此取景拍摄。
长屿硐天景区双门硐内,有“宁波鄞江镇采石遗址”的介绍。
介绍说,“宁波鄞江,始兴于晋开皇九年建句章县治于小溪,此后唐代它山堰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了采石活动的兴起。宁波鄞江采石迄今应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鄞江采石遗址为横向的顺层硐穴,硐顶底顺层而平坦,留有粗大的矿柱保护山体稳定。所采岩石为紫红色的砂岩和粉砂岩。”
宁波市海曙鄞江镇上化山采石遗址,现在已经开辟为鄞江攀岩公园。
鄞江镇的它山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修筑它山堰所用的条石,就采掘于上化山。
上化山历经上千年的持续开采,形成了采石后的独特景观,岩壁如刀削,兀立数丈,凿壁而采,于是形成了石窟。
石窟内石柱林立,错落有致,历经千年风化,层层叠叠,斑驳参差。
石窟迂回曲折,深入窟内,寂静幽深,凉意袭人,幽暗处偶有蝙蝠惊飞,惊心动魄。
石窟穿山而过,在磕磕碰碰中摸索前行,出得洞口,豁然开朗,别是一番风景在眼前。
它山堰,唐代县令王元暐主持修建于大和七年,即公元833年,至今已经1186年。
在全靠人力的年代,采石,运石,再砌石,何等艰辛,十兄弟修堰殉身,当年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石头会说话,一定知道流在石上的血与汗。
采石遗址,是岁月的脚印,也是光阴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