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考古学家在明代两位皇后的墓中,惊喜发现了11双保存完好的高跟鞋。这不仅证实了高跟鞋在明代的存在,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达到鼎盛的时期,对女性的要求极为严苛。三纲五常强调妇女必须守贞,严格遵守儒家教义,不能露出任何一寸肌肤,尤其是脚,只能给丈夫看到。
于是,明代女性们默默承受着来自礼教的重压,但心中的美好追求并未就此磨灭。她们在严苛的规矩中找寻着释放自我的小小空间,仍旧倾心于美丽的衣裙和鞋履。
高跟鞋为明代女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它可以完美遮掩她们的小脚,又不影响行走。于是,明代后宫中的宫女和贵族女性,纷纷追捧这种可“风流”又保贞节的鞋履。
1956年,考古学家在明孝靖皇后及孝端皇后的墓中,出土了11双高跟鞋。这证实了高跟鞋在明代后的确非常流行。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双鞋头呈尖喙状,鞋跟高达4.5厘米的皮鞋。考古学家判断,这很可能就是孝靖皇后生前最爱的一双高跟鞋。
这双鞋的鞋面使用了红色锦缎,精美绝伦。在礼教森严的明朝,只有皇室才能使用如此昂贵的材料。这双鞋成为孝靖皇后地位和品味的象征,是她独特审美的代表。
皇后的风尚,往往会带动整个王朝女性的服饰潮流。这双高跟鞋很可能就是明代后宫仕女们争相模仿的对象。
无独有偶,在名著《金瓶梅》中,妖媚娇蛮的潘金莲也有一双“大红缎子白绫高底鞋”。虽然小说对细节有所夸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高跟鞋在明代女性中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