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在快速发展,8%的GDP增长率也很常见(见下表),但是看到很多去印度旅游的人看到的印度,仍然没有大的改观。
印度仍然有不少的穷人,卫生环境比较差。为什么印度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后,印度穷人还有这么多?为何印度穷人的现状不好改变?
这很大原因在于印度教的根深蒂固,影响了印度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教是如何影响印度人生活的。
首先,来看看印度教和种姓制度
印度教是世界上信徒排名第三的宗教(约10万信徒),但是,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不同的是,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并对社会进行管理。
种姓制度是世界上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种姓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信徒不能越过自己的等级从事其他等级的事。
我们来看看四大种姓是如何划分的。
第一等级:婆罗门,以僧侣贵族为主的,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以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为主,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雅利安人自由平民,从事农、牧、渔、猎等,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是,只能从事农、牧、渔、猎等以及其他低贱的职业。
种姓制度规定:
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
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
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
印度教就是印度剥削阶级世袭地统治印度被剥削阶段的工具,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印度的剥削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的被剥削阶级,为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服务。
虽然现在印度在法律上并不再承认种姓制度,但是上千年的种姓制度早已经深入人心,形成了群众的潜意识,在今天仍然影响很大。
那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是如何制约印度的发展的?我们接着看。
印度教和种姓影响下,民众不愿改变现状
前面我们提到,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把人们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都有了严格的规定,而且这种种姓是世袭的。
也就是说,印度人一出生,自己的地位和职业、权力、义务等就已经确立了,他就应该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做应该做的事。
这种思想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早已经深入人心,形成民族潜意识,印度教的思想告诉印度人,任何想有所改变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比如,在印度有人想在院子里修建一个厕所,遭到邻居的反对,好不容易建好了,第二天一觉醒来,厕所被人给拆了。
对于大多数印度人来说,一切都是生来注定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外人看来贫穷落后、脏乱不堪,对于印度人来说,却是理所应当的。
长期的印度教影响,让印度人觉得现状就是现状,没有必要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印度人讨厌那些“与众不同”的改变。
与生俱来,难道穷人就要注定穷困吗?我们一起来看印度人眼中的贫穷。
神圣化的贫穷
面对贫穷,印度的穷人也知道贫穷,但是印度教的影响下,贫穷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没什么不好。
印度教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这种轮回说让印度人觉得今世的不幸都是前世的造成的,是先天注定的,应该接受而不是反抗。
印度人认为,眼前的苦难都是前世的孽债,都是来还债的,今世应该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以求来事能够投身更好的种姓。
另外,印度教义下,印度人不以贫穷和苦难为耻,反而提倡“苦行”,认为苦难是自我修炼非常好的办法。
比如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圣雄”甘地,就是著名的“苦行”人,经常把磨难看作是修行。
印度教把贫穷和苦难“神圣化”了,贫穷的人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精神上却不一定贫穷,甚至很“富有”。
印度穷人在心里不把贫穷当作“丢人”,甚至觉得很好,也就没有太大的欲望和动力去改变现状了,这是印度现状难以改变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
结语
印度教上千年的影响,让印度人早已经习惯了现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又何来改变?贫穷不可耻,甚至很神圣,又为什么要脱离贫穷?
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神的安排。
这种思想下,印度即使经济发展迅速,印度社会的改变却很缓慢。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严禁洗稿抄袭,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印度史》,
《印度的发现》,
《幽暗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