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恶是人的基本情感。
我们有非常强烈的,对他人、他物,进行评价、判断的倾向。
知乎上太多问题以“如何看待……”为开头,就是这个事实。
虽然人人都有好恶,但并非人人都有公正的好恶。
这是需要后天学习、修养,然后才获得的重要能力,一种审美力。
关于审美,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说:“尽管任何批评家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偏见,但如果据此得出艺术价值全然是相对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审美上是如此,在管理上也是如此:存在大致公正的好恶。
我在《风格和错误》中说过这个问题。
绝对公正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如果能做到以下三条,就可以接近公正——“虽不中、不远矣”。
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是孔子的名言:
“无求备于一人。”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以下分别说明。
2
无求备于一人。
略译:不要在一个人身上追求完美。
如果在一个伟人、偶像身上发现缺陷,不要觉得幻灭。
不要用完美来要求任何人、任何事——包括要求自己。
很多重要的名作都有瑕疵。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有虚构和夹带私货的成分,但是,《史记》仍然是杰出的历史著作。
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经常被催稿,所以文字不够精细,但是,他的作品仍旧伟大。
在学术上,很多人(例如弗洛伊德)的观点被后人质疑、修正,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失去价值。
很多人乐于在伟人身上看见缺点,我也是一样。
但是,有的人会抓住伟人的缺点不放,攻击伟人;我则会继续赞美伟人。
前文《介绍一位有缺点的英雄:坚战王》中,我说喜爱坚战,正是因为他有缺点。
在很多地方,我都表达了对孔子的赞美。
孔子有没有缺点呢?或者说,儒家的道,有没有不足呢?有。例如轻视物理(本文不准备详述我对儒家的看法,暂略)。
传说中孔子杀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少正卯,我一方面认为这不可信,一方面认为即便如此,仍旧不能掩盖孔子的伟大。
3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略译:喜欢一个人,但是并不让喜好遮蔽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但是并不让厌恶遮蔽自己的眼睛,看不见他的优点。
例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在一个地方,称赞管仲“仁”;在另一个地方,批评管仲“小器”、“不知礼”。
注: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例如我对荀子、三岛由纪夫的评价。
一方面,我认为荀子在学术观点上不够纯正,一方面,我认为荀子有很多话还是很有道理,可以借鉴。
一方面,我认为三岛由纪夫的思想有些偏邪,一方面,我认为他的文笔还是非常精妙,大有可观之处。
与此相反,我看很多饭圈女孩,就被好恶遮蔽双眼。喜欢某人,就一切都好;厌恶某人,就一切都坏。
溺爱自家孩子的父母也多这样,“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还有部分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国文化天下第一,谁家都比不了,对西方文化大肆抨击。
我很想对他们说:“道之所在,师在所在。”不可能道仅存在于古代中国,古今中外都有。孔子活在今天,也会对西方文化借鉴吸收。
4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里涉及识人、用人。要把言和人、作品和人品,分开看。
一个人,一生中会说很多话。总有几句话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因为这几句正确的话,就轻率地把这个人放在重要的位子上。反例:赵孝成王,重用“纸上谈兵”的赵括。
也不能因为这个人品质不好,就否认他的其他才能。例如宋徽宗的画、蔡京的字——他们只是不配他们的社会职位。
5
最后,引用魏征在《贞观政要》中的话:
“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白玉微瑕,善贾之所不弃,小疵不足以妨大美也。善小人之小善,谓之善善,恶君子之小过,谓之恶(wù)恶,此则蒿兰同臭,玉石不分,屈原所以沉江,卞和所以泣血者也。”
略译:小人也有小善,君子也有小过。君子之小过,犹如白玉微瑕;小人之小善,犹如铅刀一割。铅刀虽然也能一割,好的工匠却不会看重铅刀;白玉虽然不够完美,好的商人却不会放弃白玉。因为小善不足以掩大恶,小过不足以妨大美。现在有人欣赏小人的小善,亲近小人;厌恶君子的小过,疏远君子——而自以为公正。这就是香臭不辨,玉石不分;屈原就是因此沉江、卞和就是因此泣血。
这个尤其需要警惕。
我有时候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