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0月,提前2个月完成2018年的阅读计划:读、听书共100本。对我来说本以为不太可能的事。
。我从小读书就发现自己看文字时,总盯着一个字看,很难将眼睛转移到下一个字。如果很快扫一遍,就不知看了什么,完全不理解。不管阅读还是考试都带来不少苦恼,甚至痛苦。特别是考试,题目的要求花不少时间才能看完。要是一紧张情况更糟,看着一个字就是眼睛无法移到下一个字,整个头发晕。不知是否有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
。初中三年,我负责早读课的领读,这种训练让我情况有了一些改善,但还是一直困扰着我,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改变。直到后来在一本书上才了解到我这种情况叫阅读困难症,生活中有些人也存在阅读障碍,这样我心里才不会太焦虑。
。今年4月听了时间管理的讲座,瞬间打了鸡血,五月份开始计划今年读书100本,然后一算今年已差不多过去了一半,剩下245天要读93本书。天啊,这怎么可能?我读书的速度慢得可怜,就算用整天时间也看不完,况且还有其它事要做。于是目标改为50本。如果读实体书及听书共50本,努力一下应该可以。1到4月共读7本,其中几本还是去年没读完今年接着读,算起来平均每月读一本已让我偷笑,因为比以前进步了。以往看书,一本书看了很久,看到后半部分忘了前半部分,没什么效果。
。4月底听高效阅读的讲座后,像拾到金子般兴奋。了解到阅读也需要讲方法和不断训练的。回来后就尝试用高效阅读的方法开始训练。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专注三个半小时读完一本200页以内的书,并输出和画思维导图(如沒有前4个月每月读一本书的基础恐怕我没办法做到)。有了这次成绩,让我增加了信心。接下来又选了几本书训练,发现目录上几乎每个标题我都感兴趣,每章节都想看。然后不知不觉又回到旧模式(逐字阅读)。只好向金博士请教,她告诉我不着急,就先让自己一周看一本,也可按顺序每个章节看,也可以用朗读……
。我没有看很多高效阅读的书并不断强行训练,等有效果才看其它书。因为这样需要花费比较长时间和精力。而我现在就迫切需要从书中了解一些东西,所以学习了一些方法后,就开始找需要的书读。步骤:阅读目录-序言-明确读书目的-提出问题-标记重点-金句输出。
。慢慢地从一个月读4~5本实体书,听书5~7本,到后来其中最多的一次是一个月读12本,听书24本,一个月共36本。
。本来目标是50本,达到以后,便想着能不能读70本。差不多完成70本时又想100应该可以做到。后来有了其它计划,我就告诉自己要在10月结束之前完成这个计划,希望有些书能给我启发。结果实体书41本,听书59本,共100本做到了。从5到10月的184天中除了暑假和家人省外游5天和好几天忙其它事完全没接触书外,每天都有阅读。当然生活还有其它许多事要做,时间得自己凑挤。也感恩家人分担一些事,才有更多时间阅读。说实话,我的阅读速度还是很慢,且很多时候阅读的方式又走回老路,逐字阅读+默读的低效阅读。我没办法很快改掉旧习惯,也没办法像有的人一天读几本书。我这只蜗牛只能慢慢爬,跟自己过去比,每日有进步就好。俞敏洪老师说过:“你们5年干成的事情我干10年,你们20年干成的我干40年。”
。有时你会感觉读完一本书却说不出内容,像什么也没看过。但看过和没看是不一样的,就像俞敏洪老师说的:“一个谈过恋爱分手的和一个从没谈过恋爱的人能一样吗”。看过的书它会进入到你的潜意识来影响你。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你看过的书内容也许不一定记得,但在你需要用到时就会从潜意识里调出来为你所用。有人说读了书也改变不了什么。我想说你以为是孙悟空72变,想变就能马上变?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自己思考问题的维度更加多样化,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思维模式,至于是否付之行动就看自己了。只有去实践才会发生实质上的改变。不过思维的转变可以在瞬间,而行动需要勇气、时间去践行,改变旧有的行为摸式不是一天能做到的。
。我之所以制订读书计划,是因为觉得自己的知识面真的很匮乏,且对好多陌生的知识领域好奇,想去了解。它让我读了越想读,越读越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现在是饥饿状态。扩大知识面的途径有很多种,读书是其中一种,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管你们选择哪一种方式,我相信我这只蜗牛能做到的,你们一定可以做得比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