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游戏权协会(IPA)曾经发表一项研究报告说,为使当代儿童能够重新拾起他们父母孩童时代的传统娱乐项目,一个由专家和名人组成的委员会推荐了以下32件在10岁前应当做的事。专家希望孩子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自行从这个“大名单”中勾除一项。
1.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2.捏泥团。
3.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4.采集青蛙卵。
5.用花瓣制作香水。
6.在窗台上种水芹。
7.用硬纸板做面具。
8.用沙子堆城堡。
9.爬树。
10.在院子挖个洞穴。
11.用手和脚作画。
12.自己搞一次野餐。
13.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14.用沙子“埋人”。
15、做面包。
16.堆雪人。
17.创作一个泥雕。
18.参加一次“探险”。
19.在院子里露营。
20.烘蛋糕。
21.养小动物。
22.采草莓。
23.玩丢棍棒游戏。
24.能认出5种鸟类。
25.捉小虫子。
26.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27.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28.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29.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
30.种菜。
31.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32.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这32种被公开推崇的行为,有三个特点:野外野生野孩子的自娱自乐;与智能化代表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远离书本知识和训练营学前班。
假如不是冠以权威组织的名义,你会让你的孩子一项项边做边勾画,并且补充进更适合当今特点的内容吗?
也许有家长会划掉大半内容。因为比起这些毫无章法的疯闹,他们更愿意花三万送孩子出国游学,更愿意陪伴孩子去远足,踏青,看画展,参观博物馆。他们认为,这些对孩子智慧的启蒙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没错,这些亲子共同参与或高价购买的高大上的活动,很有意义和价值。
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孩子疯狂玩耍,畅快折腾的“作”。因为科学实验早已证明,放手让孩子尽情地玩耍,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原理之一:婴儿的爬行可以训练孩子的感统能力。
每次右手爬行动作,激活左脑半球辨认文字和事物的功能;每次左手爬行动作,激活右脑半球理解意义和感觉功能。那些没有经过足够爬行的孩子,以后会出现学习困难的状况。比如记忆生字困难,对课文理解力低。这又衍生出学习成绩差,厌学,自信不足的问题。
原理之二:孩子大脑的发育靠刺激。
听觉,视觉,嗅觉,语言,肌肉控制以及理解力发展等,主要来源于外界刺激。孩子必须不断接受新事物,并且不断运用感官和身体做出配合。否则,就会失去学习能力。例如,一个有正常大脑的孩子,如果两岁时还未有过视觉经验的话,这个孩子将会失去视觉的能力;又假如他到10岁时仍未听过任何字句,他将永远不能完善地学好任何一种语言。
许多小孩子这摸摸,那敲敲,有的把玩具物品砸烂摔碎。家长都当做劣迹贬斥辖制。岂不知,那正是孩子运用自己感官认知新事物的过程。如何看待这种行为,是区分智慧家长与愚蠢家长的分水岭。
原理之三: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形式。
10岁以前是孩子探索认知世界的黄金时期。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发展孩子智商情商。孩子之间的哭笑追闹中,暗含着观察与判断,协调与谈判,力争与妥协的人际关系萌芽。没有充分游戏的童年,就没有充满张力和充实乐观的人生。
然而,很多家长以安全,卫生,规矩,省心为目的,将孩子圈在高楼上,小区里,儿童乐园和学前班。在人工营造的环境中,做着千篇一律的游戏。外出游玩,作为成年人的“缩小版”,在父母的导演下,做着规定动作。这些对孩子的影响是苍白肤浅的。
只有在大自然中,无目的,无限制,猝然临之的遭遇,才有可能获得刻骨铭心的体验和爆发式提升。
未来世界,当大部分工作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能带着一群人去玩或吸引大家看你玩,会成为精英阶层不可取代的岗位。这些能玩的人,无一不具备“玩特质”——新奇,创意,设计,吸引。
玩耍是孩子的天职,是儿童创造力的最高形式。让我们少一点功利心,多一点童心。把尽情玩耍的权利还给孩子。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活着。
这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