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穷人和企业家精神的联系和调查
观点:企业家精神无处不在
这个命题的背景,是建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试图寻找并解决扶贫这个世界级难题。
思维和实验的结论有三个:1理解穷人的需求,2激励穷人做正确事情,3穷人是否具有企业家精神,这次我们就是谈论第3个【穷人具有企业家是精神吗】。我们来看看调查结论的陈述:
书籍原文:
1实际上,很多人相信,穷人不但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他们具有相当的生意头脑,是天生的企业家。这是有数据支持的。本书作者对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发现,城市贫穷人口中有一半人有自己的小生意,也就是小摊小贩;农村贫困人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在做着小买卖。穷人似乎天生就会做生意。看到这种现象,哈佛商学院的一位教授专门写了一本书,叫《亿万企业家》,认为这些穷人企业家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2但是,这里有一个明显的悖论:如果穷人真的会做生意,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这么穷?是什么阻止了他们做大做强?从印度小贩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答案,就是穷人借钱的成本太高了。为什么他们需要承担如此高的利息?经济学的标准答案是,因为借钱给穷人的风险很高,所以收取的利息就高。但是,在印度小贩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他们的实际违约率是很低的。另一项针对巴基斯坦农村放债人的调查也显示,当地放债人收取的平均利润率为78%,而遇到的违约率只有2%。
按银行的观点看,这真是一笔太好的生意了。为什么没有正规银行来抢走当地放债人的生意呢?其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开展了专门针对穷人的信贷业务。比如当时的印度政府就规定,银行每在城市开一家分行,就必须在农村开4家分行。但是,由于违约率高得出奇,这些针对穷人的信贷计划最后都失败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放债人的工作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轻松。放债人需要时刻关注借款人的动向,关注他家里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甚至要给他的生意出谋划策,并且保证借款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马上拿到钱。可以这么理解,由于当地放债人需要对每个人借款人进行监督管理,当这笔管理费用摊到很小的借贷额度上时,就形成了高利贷。
可以肯定,针对穷人放贷时,如果不对借款人进行最低限度的管理,那么违约率就会高得惊人。正规银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穷人市场。到1980年代,终于有人想出了应对这个难题的办法,这就是孟加拉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穆罕穆德·尤努斯。
3尤努斯创办了专门借钱给穷人的小贷银行——格莱珉银行,后来这种小贷银行在南亚地区普及开来。小贷银行收取的平均年利率约为25%,比小贩们负担的利息低多了。所以,人们对小贷银行寄予厚望,认为它们可以帮助10亿“穷人企业家”改变自己的命运。尤努斯也因为他对扶贫事业做出的贡献,而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我们来看看,小贷银行是怎样解决“穷人违约率高”这个大难题的呢?首先,小贷银行主要针对女性创业群体,他们认为女性更具有理财能力和责任心。然后,他们要求一定数量的借款人形成一个互助小组,组员们要对每个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小组每周聚一次,组员们汇报各自的生意进展,信贷员就在每周聚会上收取一定数量的还款。
你看,小贷银行的管理模式,其实是通过组建熟人社会,利用同伴压力,让借款人不好意思轻易赖账,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对借款人进行管理。一个证据就是,如果互助小组是每月见面而不是每周见面,小组成员的关系没有那么紧密,那么违约率就会上升。
说到这儿你也可以看出,小贷银行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借到钱。所以,尽管小贷银行已经在南亚地区遍地开花,但其实并没有成为穷人借钱的首选。根据本书作者的调查,只有1/4的贫困家庭向小贷银行借款,而有高达一半的贫困家庭仍然选择向当地放债人借高利贷。
4如果再进一步看,小贷银行是不是真的像他们宣称的那样,让10亿“穷人企业家”改变了命运呢?本书作者认为,如果抛开那些极少数成功案例,小贷银行的扶贫效果其实一般,并没有给大多数穷人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不过,这不是小贷银行本身的问题,更可能的原因是,人们关于“穷人是天生企业家”的预设是错的。
再回过头来看看,穷人真的愿意创业吗?作者发现,无论他去问哪个国家的穷人: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什么?十之八九的人会告诉你:希望孩子能成为公务员、教师、护士等捧铁饭碗的人。可见,穷人心目中最向往的,是具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生活,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创业。既然如此,又怎么解释有那么穷人在做小生意呢?作者认为,其实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你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又没什么特殊技能的时候,做点小生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其实,必须承认,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都是少数。对大多数穷人来说,帮助他们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什么是稳定的好工作?比如制造业工人。作者观察到,如果一个村庄里有工厂,能稳定雇佣村里的劳动力,那么这个村子的面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对于这些成为工人的村民来说,不仅仅是得到一份稳定收入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也许,这才是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好了,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拥有企业家精神的毕竟是少数人,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并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文字编辑来源:徐玲、《贫穷的本质》
我们的思考:
1“具生意头脑和天生企业家”,这个论述需要结果数据来论证才行,很多穷人做生意只是简单买卖,也许还谈不上做企业或者具备改变社会的使命;也许实际上更多的只是为了糊口。
2阻止他们做大做强,也许贷款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调查还需要证明其他重要因素,例如商业环境,他们是否有宏图心,市场规模,他们是否有学习营商的条件,
巴基斯坦农村违约率2%,但20世界六七十年代的发展中国际违约率出奇高?这当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包括巴基斯坦么?巴基斯坦数据年份又是什么时候?
3孟加拉或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尤努斯,发明了P2P,除了发展中国家其实在美国也盛行多年,当然我们中国也很多P2P金融机构,特别在这2年政策收紧了很多,市场也逐步规范。尤努斯的小贷银行如何判断出女性的理财能力和责任心?从发展中国家统计数据得出吗?发展中国家的女性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那如何判断她们具有理财能力?家庭主妇的精打细算么?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民俗影响性别行为?
4“穷人是天生企业家”这个预测(假设)确实经不起数据打击,犹如预测“富人天生乱花钱”。穷人做生意,更多的是寻求机遇去温饱(按照文章说的是“找不到好工作,没特殊技能,小生意似乎是唯一选择”),而不是做企业,也不会去想象改变世界,重点是先让自己脱贫。
穷人的回答是希望自己下一代成为公务员等铁饭碗工作的人,这在现实社会,不仅仅是穷人,小康和中产的大多数也是希望下一代能有铁饭碗。或者看看我们身边的家长们,他们对下一代的工作预期会是什么。
文中继续提及,拥有企业家精神,毕竟是少数人,我们某程度上是同意的,毕竟拥有创业、成就事业、领导力、创造力、社会责任、使命感,等等全部经历和全部精神的人确实少之又少。但是,作为一名刚入职新人做到守时、认真、不做假账,这也是企业家精神之一;作为一名项目的经理,敢于鼓励团队创新到落实承担责任,这也是企业家精神之一;作为家长,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染孩子,这也是企业家精神之一。
其实,企业家精神无处不在,每人已经或多或少都拥有了它,而它里面还含有多种人类宝贵精神特质,你可以增持里面各种优秀特质,不管你是在模仿、学习、收集它的哪种,只要不断地积累,终将带领你走向无往不利。
“把自己变好,也是企业家精神,不管穷人富人普通人,大多数都有这个愿望;乘着这个愿望,把社会变好,就是一路实现企业家精神的所在。”
“企业家精神在生命中的作用,甚比烹饪方式对食材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