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qí,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
诗人故事
“诗佛”的思念
王维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靠母亲崔氏抚养成人。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母亲的熏陶下,王维与其弟王缙(jìn)也从小信佛,以至长大成人以后,也常以素食为主,不食荤腥。实际上王维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人称他是“诗佛”。
王维15岁时和弟弟王缙离开了家乡,在当时的长安和东都洛阳活动。凭藉着自己卓越的才华,很受上流贵族欢迎,经常出入王公、大臣的府地。
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
经历了千辛万苦,王维终于来到了京城。刚一进城,他就被京城的繁华惊呆了,街上那川流不息的车辆,密密麻麻的人群,让他大开眼界。
于是,王维找到了一间安静的客栈住了下来,每天都在这里安心学习,也无心去观赏京城的美丽景色。每当他看见别人朋友齐聚,在树下饮酒作诗时,王维感觉到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于是十分思念家中的亲人。
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朋友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朋友们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美好诗句。
“诗佛”因诗脱罪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掌握三镇(范阳、平卢、河东)重兵的大格安禄山叛变。他率领叛军15万人,向南进攻,很快占领了洛阳,逼近渣关。第二年六月镇守渣关的大将哥舒翰迎战安禄山叛军,结果全军覆没。
唐玄宗得到兵败的消息之后,十分惊慌;带领杨贵纪等少数人逃出西京。安禄山的叛军攻占长安以后,给事中王维等官员被囚禁起来。安禄山素知王维的才能,要他担任原来的官职,为叛军效力。王维虽不愿背叛朝廷做伪官,但也不敢反抗,因此假称有病,服药下泻,以图摆脱困境,因而被安禄山软禁在菩提寺中。
一天,王维早年的诗友裴迪冒着风险前来看望他,同时向王维介绍了叛军在长安城内烧杀掳掠的情况,特别是叛军在凝碧池举行的所谓庆功宴会上,当场杀害不愿为叛军奏乐的乐工雷海清的罪行,引起了王维的激愤。
王维听到叛军的暴行后,猛地站起来,翘首凝望着唐玄宗出走的西方,泪如泉涌,他想到一个普通的梨园乐工尚能宁死不屈,何况自己是一个朝廷命官,怎能贪生怕死,为叛军效劳呢?想到这里,他伏案挥笔写了一首怀念故主的《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状槐落叶深宫里,疑碧池头泰管弦。
诗友裴迪读过这首诗之后,深受感动,他偷偷将这首诗藏在怀里,带了出去。
次年,唐肃宗收复了长安、洛阳两城,凡受叛军封官者都按情节轻重治罪。王维虽然被软禁在洛阳菩提寺,没有为叛军做事;但他也被封了官,自然也要治罪。
裴迪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拿着王维写的《凝碧池》这首诗,交给了王维的弟弟王缙。王缙深得肃宗的信任,他拿着王维写的这首诗,去晋见肃宗。唐肃宗看过诗之后,沉思了一会儿。
这时,王缙感觉不妙,怕唐肃宗不能宽恕王维,又提出愿削官替兄赎罪。
唐肃宗听罢笑着说:“你兄长这首诗写得很好,可以免罪。”
不久,王维被宽释出狱,只降为太子中允。王维这首《凝碧池》诗,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而且还维护了他的官职,乾元二年升任尚书右远。王维以诗保住性命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诗作精读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注释】
- 鹿柴: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 但:只。
- 闻:听见。
-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 忆:想念。
-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 异乡:他乡、外乡。
- 逢:遇。
- 倍:格外。
- 茱萸: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妙笔生花
请你想象自己在远方,写一段文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披沙拣金
字词
- 悠闲
- 熏陶
- 虔诚
- 卓越
- 繁华
- 客栈
- 孤单
- 寂寞
- 背叛
- 宽恕
- 赎罪
- 观赏
- 重阳节
- 眺望
- 川流不息
- 全军覆没
- 千辛万苦
- 津津乐道
- 宁死不屈
豆知识
王维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王维生在唐朝鼎盛时期,此时佛教盛行,王家也信佛。
王维,姓王名维,字摩诘。名、字相合正好是维摩诘。维摩诘是梵文 Vimaiakirti的音译,直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佛教也有《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