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育与秩序相对稳定
火山
从网络的飘,到回归本土“阅读”,再回流课堂交互。思想的河流叠加着多种文化脉络,同时也感觉到岭南地带的文脉依然存在。
喜见广州人文馆,已经开讲到六十多期,白桦林多次提到广州图书馆有此活动的时候,我不禁惊叹大广州的宽容与宽阔。以前看凤凰卫视的文化大视野节目,乃至观摩《南风窗》、《中国青年》等,还有看到系列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人文系列丛书时,心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电流”。
当看到“流溪书院”的轩辕表矗立在六中的情景,也是感动了好一大段时间。在龟咀古渡附近,也看到一华表流芳遗世独立;发觉时间走得匆忙,连红砂岩的挖掘场也成为水池一方,文化痕迹只能如荒漠般边缘着,在人文精神指引上,还能有更大的动力与引力?科技技能的无孔不入,现在的文化闲人会显得处处被动,关键是他们没有直接可以看到的行动力;背后的设计力与推动力,似乎在深渊之中发着幽光。
光怪陆离的多方登场,刺激炫目之娱乐让神经追逐其浪,偶尔静听古琴的悠缓,似乎接受着一个个古老的智者在空间谛听。志龙先生的精雕一直在变化,不同系列的变换,再活化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出台湾、达欧洲,输出中国形神,无形中从高维的通途里,有它的挖掘方式。这些文化弱联系,可以无形维系中文化体系里面的滋养,直至徜徉而开花,流落于自然的感悟,感到——感时花溅泪。
文化的柔弱,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大体系中的坚毅,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人心脆弱之问题,只是没意识到这种链接于我们的精神生活深处,会有啥意义。我以为文化于统治治理的秩序上,它是有其根本意思的,不仅仅是影响与安顿的作用,还有不断从内心深处激发激活着“基因”的再表达。我们想红色基因代代传,不仅仅是看到的行动与服从,更多的是遇到关键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有一批人为之前赴后继,让我们前进的路更宽更广,或者说在更广大的天地上有更大的作为。
无论是场馆、精舍、民宿,还是我们生活里觉得有意思的部分,我们可以及时提取其中的意味,将公共情怀的升维孕育推进到幸福与美好的生活里。当然我们并不逃避各种折腾与磨难,超出了我们基本的阈值,无论是生理与精神的度,依然有人为之牺牲与奉献,忘记了自我,秉承功成不必在我的革命传统,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直至无我忘我地存在。
在社会的秩序流动里,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我们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起各种问题的挑战,甚至适当忘记或忽略“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心底的追求与现实是否匹配,乃至我们能够在哪里进行改良,直到无尽无明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