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第二季结束,被“酷仔”蔡维泽和“诗意跟狂野并存”的许含光圈粉。用节目的套话来讲:两个人真的是将自己独有的特色发挥到极致了。
而星推官华晨宇在节目的第二期,对选手李袁杰的提问,也让我想明白一件事:优秀的人各有各的个性,差的人只是差而已。
这个时代是个很宽容的时代,即便你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一个地方闪光,也会有人为你打call。这个时代又是个很挑剔的时代,你只有在某方面做到足够优秀,个性才能够被接受,否则,就只是差。
天天发自拍自黑,被吐槽脸大、长得不怎么样的高晓松,因为他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出口即成锦绣的才华,在万千少女粉眼里优秀得“性感”。
而反观李袁杰在节目中的表现,当时,华晨宇让他弹一个和弦,结果他弹不出来。华晨宇说:做音乐,做原创,起码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要懂,如果不懂的话,不要来标榜原创。
弹幕上有很多质疑的声音出来:人家都是神曲的原唱了,听众喜欢不就行了吗?乐理不好的人,就写不出好听的歌吗?音乐传唱度高就是好音乐啊?
对此,我站华晨宇。我相信,在别的赛道上,肯定有不知道这个和弦的选手。但是这不妨碍星推官pick他们,因为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特质足矣。没有人说他的神曲不好。之所以会有此一问,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选择了独秀赛道。这就意味着在比赛开始之初,他给自己身上贴了一个最显眼的标签——“创作”。一个合格的创作者,显然要懂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李袁杰的表现实在不够专业,当然更称不上“优秀”。
为什么一个优秀的人,可以更容易让别人接受他的“个性”呢?这和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有很大关系。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英文The Halo Effect)。指的是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就像原来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班上或者隔壁班上,会有那么一小撮的同学是这样的:上早自习迟到、课堂睡觉、时不时还要玩个旷课打架之类的、偏偏学习成绩还不好。这样的同学,他们自己会觉得自己挺“有个性”,而更多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则是“差生”。
换个场景,还是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你可能听说过或者在隔壁班,有这么一个存在:上早自习迟到、课堂睡觉、时不时还要玩个旷课打架之类的,但是居然学习成绩还挺好。这样的同学,他们可能只觉得是在“做自己”,而我们给他们贴的标签是“有个性”。
成绩好就能决定一切吗?等长大了再看,显然不是。但为什么,我们在那个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因为成绩的好坏而区别对待呢?大概只是因为,在作为学生的阶段,我们已经接受了自己的任务就是要取得优异的成绩。成绩好的学生,自然能够得到几分优待。说到底,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也属于一种“光环效应”。
利用“光环效应”做一个有个性的优秀的人吧!
在我们窥见了这个简单的密码之后,要做的是打破它吗?显然不是的。因为我们虽然可以去提醒自己,不要上当受骗,但潜意识当中,还是会不知不觉被带跑。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打破这个心理的魔咒对我们的影响,而是利用这个魔咒。在已经知道了大家都是这么判断的时候,尽量去利用这个规律,来给自己加分。这也是为什么说,优秀的人才配拥有个性。因为那个时候,我们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在此之前,承认自己还不够优秀,承认自己就是很差,其实没那么难。你会发现,一个人沉到最黑暗的谷底,睁开眼面对,竟能生出向上攀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