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青春期和女人的更年期一样,我们都觉得是绕不过去的坎,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看着它向我们走来,然后静等它过去。来了又去,有的青春期像雁过无痕,有的却从此亲子关系决裂,孩子成了那只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远。有的父母望着飞走的风筝一声叹息,认命了。有的父母不甘心,执着地想再次牵住那根线,于是不断的学习、勇敢直面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尝试改变。他们再次牵住那根绳子以前,都经历了什么?
加里森太太的大女儿从小就让父母觉得是不好合作的孩子。家里每天都上演着各种斗争,女儿针对父母的权威做各种反抗。加里森太太甚至觉得“只要凯蒂呆在家里,房子都会摇晃”,因为她总是想着法子让人生气。孩子上高中后,她们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他们的生活中,不是暴风骤雨就是阴云笼罩。最终,孩子在高中毕业时,给父母扔了一个炸弹:她要搬出去租公寓住。她搬出去不是为了上大学,不是为了工作,也不是为了结婚,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敌视,赌气搬出去的。更让父母崩溃的是,凯蒂决定不上大学了,让父母把为她上大学准备的储蓄给她,用于支付公寓租金和为获得全职工作的培训费用。那一天还有一个男朋友来帮她搬家。想想加里森太太的感觉,真是恨不得自己没生过这个女儿。
那接下来怎么办呢?加里森太太不甘心,她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个风筝飞远消失不见,她要找回那根细线,不求把风筝牵回来,只求能通过这根线感知风筝是在上扬还是下降。加里森太太意识到自己面临一个选择:她是选择改变跟凯蒂的交流方式,格外注意自己说话的内容和语气来重塑她们之间的关系,还是相信凯蒂发脾气是她自己的问题,与父母无关?加里森太太选择改变自己。
生活逼迫加里森太太重新审视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和女儿争论出个我对你错,直到形同陌路,还是包容分歧,携手同行?加里森太太不得不直面自己。她开始意识到,跟女儿发生争论也有她自己的原因,开始思考自己做什么事情触发了凯蒂的脾气。加里森太太决定为自己的糟糕行为跟凯蒂道歉,并请求凯蒂的原谅,并告诉她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凯蒂接受了她的道歉。
当然光道歉是不够的,行动才能体现道歉的诚意。如何对待凯蒂的邋遢成了考验加里森太太的第一个考题。加里森太太给自己的心理建设是:在孩子的生活中,除了乱放几个包或紫色的发色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我发表意见,如果我把这几个包或紫色条纹头发都看成大事,那孩子就要把我们的声音当成了背景噪声了。因此,当孩子回家,一进门就把她的电脑包、手提包、一筐脏衣服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材料堆在房间里最繁忙的早餐吧台上时,她心情愉快地帮凯蒂把这些东西移到她自己的房间,并允许她在她的房间里想怎么乱就怎么乱。凯蒂痛痛快快地把她的东西移到了房间里。要是换作以前,那一定会引起一次争吵。加里森太太不想把凯蒂的坏习惯太当回事,而减少孩子回家的次数、缩短孩子回家的时间。
如果你认为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孩子就能回到你身边,那就太乐观了。凯蒂依旧住在离他们不远的出租公寓里,依旧没有继续上大学的想法,而是在社区大学为一份全职工作做准备。甚至交了男朋友并有了婚约。这是一个多么让父母忍不住插手和评论的状况。但加里森太太已经具备了全新的视角,她拒绝把孩子的生活当成自己的生活。她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孩子拥有自己的路要走,那些看起来像是错误的东西,实际上也是他们成长的需要。孩子必须为自己负起责任。”因此,她只在孩子征求她的意见时才会说明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但孩子接不接受她的建议,她不会去探究。甚至在孩子遭遇男朋友解除婚约并把责任推给她女儿时,她也只是让凯蒂讲讲她的故事。换做以前,她早就脱口而出:“我早就告诉过你……”,但她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想法了,因为她选择要做孩子的最坚强的后盾。
有一天,加里森太太和女儿呆在家里,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她问孩子:“为什么不咬紧牙关,取出你需要的存款去完成大学学业呢?”凯蒂点了点头说:“好吧。”孩子表示接受建议但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加里森太太也没再提这事。但不久之后她接到了女儿的电话,孩子兴奋地告诉她,她找到了一所非常适合她的大学。加里森太太没有为凯蒂制定五年计划,只是提了个建议,说明了方法,然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孩子却靠着这小小的鼓励,撑过了艰难的日子,进入了一所州立大学。她的人生再次回到正轨上来。
加里森太太分享了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即使孩子做的决定很糟糕,造成了恶果,她们也不去责备她。他们的做法赢得了孩子越来越多的信任,因此,孩子会越来越频繁地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没再想着去解救她或帮助她找出漏洞,只是建议她怎么做。他们会告诉孩子,她遇到的情形他们也很遗憾,但不会责骂她,也不会让她感觉自己活该如此。父母会为她提供可行的建议。但孩子采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完全取决于孩子自身。
这样的经历让凯蒂和她的父母关系亲密不少,他们感到欣喜和惊奇。但他们之间的个性依然相差甚远,经常说不到两句还是会吵起来,然而他们都明白,他们已经是彼此最大的支持者!
以上故事来自《因为爱,所以节制》,以下是个人思维导图笔记,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