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讲述了一代美国人所经历的一切,它也是一部励志电影。
可是在反复的观影之后,我看到的只有大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哀。
《阿甘正传》上映于1994年,那一年美国共和党在国会两院同时成为多数党,终结了民主党长达四十年的执政生涯。“保守主义”的复兴达到了顶峰。而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就像是政客口中的美好未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原著《阿甘正传》与电影相差很远,原著所表达的黑色讽刺和无奈迷茫,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境遇。原著中的阿甘是自由主义者,而电影却恰恰将其内核变成了保守主义。
这部经典电影云间怀着最崇敬的心去看,看了四遍,中间相隔三年。越看越不是滋味。
智商只有75的阿甘一生的写照太真实,真实的就像是每个人的人生那样。其实这只是幸存者偏差罢了。我们只是看到了经历过大风大浪、悲欢离合之后安静下来的平凡的人的一生,却没有看到这个平凡的背后有多少悲凉。
编剧很难自圆其说,故而用戏剧化的手法滑稽地强硬拉扯情节。小时候的阿甘只是带着腿部矫正器,在被一群熊孩子欺负之后不停地奔跑躲避他们,结果在跑步中挖掘了自己碰奔跑的潜能,这就像是在告诉你,掉进水里以后你就能学会游泳,其实掉进水里的人更多的是淹死。
阿甘是个被命运摆弄的小人物,而所谓的幸福人生不过是一剂止痛药,麻木了感觉却无法根除伤痛。他的一生都在奔跑,从奔跑中获得了一切,奔跑让他躲避了儿时坏孩子的欺负,奔跑让他在大学橄榄球队大放光彩,奔跑让他在越南战争中拯救了战友,奔跑让他一举成名变成了很多人的偶像。
电影所传达出来的并不是“只要你不停的向前跑,就会有好事发生”的乐观主义,而是在考诉你,人生只有不停的往前跑,才能够活下去。
珍妮没有跑,所以珍妮的一生糟透了。珍妮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典型代表。和阿甘一样,珍妮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她的父亲却并不像阿甘的母亲那样伟大,他性侵女儿珍妮。她追逐自由,因为上了花花公子的封面而被学校开除、在酒吧里裸替表演、吸毒、滥交,最后因病而死,电影里处处暗示那是艾滋病。
“有人要去旧金山吗?”一辆甲壳虫轿车里探出一个爆炸头小哥。
流浪街头弹着吉他的珍妮毫不犹豫地说:“我去!”
珍妮就这么潇洒的离开了。可是“潇洒”一生的珍妮最终还是回到了阿甘的身边,或许所谓的叛逆和反抗只能够带来伤痕累累,而平平淡淡才是最纯的幸福。
可我们随波逐流的阿甘幸福吗?
他参加了战争,实现了死去的战友的“卖虾”梦,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乒乓球明星。一切的好运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电影仿佛在告诉我们,虽然这个世界很残酷,但是只要我们不停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而智商只有75的傻子都能够做到这一切,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事实上,少数人成为了阿甘,更多的人变成了愤世嫉俗的丹中尉。
电影是荒唐的,被熊孩子追打的人不能够跑的过自行车甚至小卡车,买了捕虾船也不可能刚好刮台风把虾都吹到自己的船上来。这种一夜暴富的状态却恰好戳中了小人物的心,生活本就不容易,大多数人的一生都会做梦,但也只是梦了一辈子。《阿甘正传》告诉我们,这梦是可以实现的。它肯定了我们的虚妄。
这让我想到了部分无良自媒体。
你喜欢什么,它们就告诉你什么,你渴望什么,它们就肯定你的渴望。生活很难,我来把你心中那一点可怜的梦想放大,告诉你不用怀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然后粉丝们开始了一边啃番薯一边梦想吃着烤乳猪的生活。
有时候觉得可怜,有时候觉得可悲,可是活着的人又还能够怎么样呢?
生活很难,既然挣扎没有用,那就只能像阿甘那样,跑,不停地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