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是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子,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是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1937年开始,他和妻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也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林洙(梁思成第二任夫人)为本书写的《后记》,1942年梁思成在四川南溪县李庄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1944年完成,但未能出版。1953年秋,他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研究生和北京市内中央及市级若干建筑设计部门的工作同志们讲中国建筑史,将这部书稿油印作为的讲义。他本想重写一部《中国建筑史》,但建国后的情势使他没有时间完成。
梁思成先生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中指出:
“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虽然对于新输入之西方工艺的鉴别还没有标准,对于本国的旧工艺,已怀鄙弃厌恶心理。”“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毫不觉可惜。”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笔记da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