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下平十四盐韵第三段学习笔记。
人对己,爱对嫌,举止对观瞻。四知对三语,义正对辞严。勤雪案,课风檐,漏箭对书笺。文繁归獭祭,体艳别香奁。昨夜题梅更一字,早春来燕卷重帘。诗以史名,愁里悲歌怀杜甫;笔经人索,梦中显晦老江淹。
人和己反对,人在这里是别人、他人的含义和自己相对。爱、嫌,喜欢和嫌弃也是反对。举止是指人的姿态和风度,观瞻这里应该指具体的景象及景象给人的印象,一般用于建筑、景观,可以算正对。
四知,我们前不久在下平十二侵韵学过了“杨震四知金”。三语,出自《世说新语·文学》,当时阮修就很有名望了,太尉王衍见了阮修就问:老庄学说和儒家有什么异同?阮修回答了三个字“将无同。”这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大概没什么不同的意思。王衍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掾官,就是当自己的副手,因为阮修在面试时只说了三个字,所议当时人戏称“三语掾”。这一联应该从借对角度解释才工整。义正辞严现在已经成为成语了,道理正当,措词严厉,算是正对吧!
勤雪案,在雪花飘落的桌案上勤奋读书,当然表现了学习条件的艰苦,我们都知道孙康映雪读书的典故。课风檐,我看到大部分注释都是说,在寒风呼啸的屋檐下做功课,也表示刻苦学习之意。但是我在网上查《正气歌》最后一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又把风檐解释为清风吹拂的屋檐下,所以这里我还是有点疑惑,风檐有典故吗?漏箭,是古代计时漏刻中的指示部件,书笺是书写材料,一种精心制做的纸张,感觉上下联不对仗,应该是其他版本的书签才对,书签也有指示作用。
文繁归獭祭,据说水獭比较凶残贪婪,捕鱼不止为了吃饱肚子,还会把捕杀鱼类当游戏,吃不完的鱼就摆在岸边,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以为水獭也会象人一样祭祀,所以把这种现象称为獭祭鱼,是时令七十二候之一。我不是生物学家,也不知道这种现象是真的吗?唐代诗人李商隐,因为写作诗文喜欢大量引用典故,被人取了个外号“獭祭鱼”,后来文学评论中,用獭祭鱼来评论,大量堆砌辞藻、典故的文章。体艳别香奁,唐代诗人韩偓喜欢作艳诗,有诗集名《香奁集》,后来人用香奁体来区别这类艳诗。
昨夜题梅更一字,据《五代史补·僧齐己》记载,唐代诗人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去拜访诗人郑谷,请他品评。郑谷认为已经好几枝梅花开了,就不算早梅了,把数枝开改成一枝开,才是真正的早梅。齐己听后觉得太有道,改得太合适了,真诚拜谢郑谷的指教,以后士林中就戏称郑谷是齐己的“一字师”。早春来燕卷重帘,春天来了,燕子飞回来了,人们卷起了冬天遮挡风雪的厚重帘幕。上下联都是春天来了。
诗以史名,愁里悲歌怀杜甫;诗圣杜甫的诗记述了许多唐代的史实,特别是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著名的如三吏三别,深刻反映了民间疾苦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与困苦,所以老杜的诗被称为诗史。笔经人索,梦中显晦老江淹;江淹在梦中被郭璞索要五色笔,因而江郎才尽的故事,我们在上平四支韵就聊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