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看着外面天气晴好,而自己却无暇出去透气儿,按捺住自己想与自然亲近的愿望,将自己宅在家里,为了完成一些文字材料。不逼自己,总不会完成这些花脑筋的事儿。昨天一天为着陶学会的材料,荒废这灿烂阳光,想想真是可惜,也只能借朋友圈里别的的晒图来权当自己出去过了,否则心都要长霉了。
在外人看来,好象自己很能写似的,但真正动起笔来,确实需要慢慢去构想,去学习,至少得了解这个主题别人都写了些什么,总得看一些文章吧。看文章需要一定的过程。这次的省课题感觉推进还是挺难的,当时一股脑热就报了,现在感觉挺难的,但是经过教育硕士论文经历后,感觉再难我也会努力去做的,每一步都让自己去努力一下,所以这次的论文评比还是用心去写一篇。
沉下心来,看了足足有几十篇文章,却还是找不出头绪来。本以为论文总得有一些观点吧,可这么多篇却如同胞姐妹,没什么明确的观点。我不是什么专家,当然也提不出什么响亮的观点来,只得立足自己的实践。
到晚饭前,总算列出了一个写作提纲。以前写好文章后,自己总是一份窃喜的,而现在却一如这天气一样,升不了温度。也许是思考太多了,头脑也被蒙上了一层雾了。写了两天的文章,突然感觉自己还是词穷。特别是论述性的句子,在当时研究生论文时也常常被导师批,说是句子描写式太多,论述式太少,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写了。还是自己平时的积淀还不足,理论知识看得太少了,所以总是大白话的多,没有学术味。
人有时确实得有不同的面具的,在学生面前,要将那些理论的高调的东西变成细碎的白话,否则学生闻过则忘,在听徒弟上课时,总感觉她太喜欢用专业术语了,学生会难以理解;和同事教研时需要文白相间,借以说明自己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写文章时却又得套一副学究的面具来,总要用那些术语,生怕用得太俗而使别人轻而易举就懂了似的。由此,我还是喜欢写写散文,没有那般的学术味。
真的是佩服钱钟书这样的语言大师,在小说《围城》中用的是通俗的文字,在散文中用的是平实的语言,到了《管锥篇》时,学术严谨而逻辑严密。如此面具的撤换又是那般的自然流畅,是需要深厚的文学修养的。
想起上次在饭店,因为一边是同事,一边是一个外地的服务员,普通话和方言一下了转错了对象,跟那个服务员说了方言,而她愣在那里,成了同事的一个笑料。在角色的转换时,一时没转好,就会贻笑大方了。同样,每个人呈现在别人面前的,也都只是一面而已。常常听说某某人闻名在外,而家里的人亲近的朋友确只觉是平常。原因是这个某某呈现在家人面前只是生活的一面,而不是成就的一面。那就在朋友和家里面前保留这一面吧,硬要将两面联系起来,只能让大家都尴尬的。因此,不要去奢望全面的评价别人,即使是很推心置腹的密友,我们也只能看到一面而已。
不过,现在感觉自己也没有从写论文有角色中转换过来,还在沉沦其中。一看已经十一点了,也该写写简书,去舒活舒活,换换语言面具,权当休息一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