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表达爱
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他
在父母和孩子间架一座沟通的桥梁:
关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撰文:马用成
01
“你这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爸妈还不是为了你好!”
“我的事情我自己心里有数,不需要你们管,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了!”
诸如此类的对话,相信在每一个家庭都会出现。父母会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太不尊重父母,而孩子们往往也会抱怨父母太不了解自己,这就是我们口中常会说的“代沟”。
所谓代沟,即是指:年轻一代与老一代在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方面存在的心理距离或心理隔阂。
代沟的存在,会使得原本快乐和睦的家庭变得争端不断。
02
惟有沟通才能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
可是很多父母却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他们怀揣着“改善和孩子关系”的美好愿望展开了沟通,很可能却会因为话不投机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从而导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糟糕,家里充斥的火药味也愈发浓烈。
03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本由国际知名亲子沟通专家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联合创作的亲子教育类图书的诞生,对所有被亲子问题困扰的父母而言,无疑是一个福音。这本书的书名其实已经很清楚的传达了本书的主题:教授父母掌握“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她们俩是纽约市社会研究新校和长岛大学家庭生活研究所的创建者。《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她们在创办的学校和研究所长期与父母们一起进行实验的研究总结。
围绕“如何说”“怎么听”,这本书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2、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3、代替惩罚的方法;
4、鼓励孩子自立;
5、恰当地赞赏孩子;
6、让孩子从角色中释放。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行之有效的技巧,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并配有相应的练习题,让父母可以把这些技巧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无论应付何种情况,都可以做得到游刃有余。就如同学会了一种能让孩子听话的神奇语言,这种饱含了爱的语言使孩子能很容易就会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忠告。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对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而言,就好像是在双方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往来的桥梁,让沟通变得更加简单,更加便捷。
04
中国有句古话,叫:黄金棍下出好人。
意思是:人的教育主要是靠打,或者是训出来的。
所以自家的孩子一旦犯了错,父母通常都会二话不说就开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和男女混合双打轮番上演,譬如说扭耳朵打耳光、脱了裤子打屁股。在学校,老师往往也会采取用教鞭打手掌心的方式对放错的孩子施以惩戒。因为在中国的父母长辈和老师看来,自古天地君亲师,打人这事在他们理解中是天经地义的,因为他们认为:我打你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不打你,你是永远不会长记性的。
殊不知,这样的惩戒对乖巧或胆小的孩子或许会有所成效,但是对生性倔强执拗的孩子而言则丝毫没有作用,甚至是反作用。在挨打的时候,他嘴里可能还犟着:不服,老子就是不服。打得越厉害,他的心里越不平,然后忿忿不平变成深深地恨。心怀恨意,行为更加放肆嚣张。
对此,《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就指出了:惩罚孩子,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积极参与者。要明确向孩子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错,要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然后提供选择,告诉孩子怎样去弥补自己的失误。
05
书中给出的观点,相较于实际生活中父母们习惯性的反映,完全是截然相反的。
这些林林总总的观点,有一个相同的基调,无一例外,那就是:平等。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跟自己相平等的人来对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平等的对待孩子,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你尊重孩子,孩子他自然也会更加尊重你。从而你跟他的沟通也就会变得容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