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动的泪光中,慢慢翻着《德川家康》的最后几页,读着最后的文字,如大部分人物传记一样,这也是人物最后的时光。这部长长的作品,家康七十五岁的有生年纪,他见证了太多的生死存亡,当年与他共同奋斗过的家臣、朋友、敌人基本都去了,而他也在这样的高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奇怪的是,这个时候的家康却没有给我“向天再借五百年”的感慨,他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身后事,似乎大小无遗,他思路之清晰,目标之明确,与太阁丰臣秀吉死前的混乱和担忧几有天壤之别。
是的,家康的目的只有一个, 为了天下苍生的和平和安宁,为天下的太平!就这一个目的,他一生征战,从冈崎起家,桶狭间之战,平一向宗暴乱,三方原合战,关原之战,大阪之战等等,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能屈居,能联手,能应战,能合作,只为求得天下太平。很多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思考,人一生要面对那么多的岔路口,做出那么多判断和选择,不用想都知道那有多难!可是他的一生却似乎无有那么多的难以抉择,他更多的是怎样强大自己,怎样为了自己的选择而坚持走下去,因为他的方向很明确,即便路曲折一点,路上同行的人换来换去,但路总归是延伸去那个方向的。我们觉得的难,或许只是我们不懂自己想要什么罢了。
因为有了这样的方向,所以人的胸襟、眼界、器量都变得不一样了,那是一种令我羡慕不已的境界。我们总是仰慕高山大川,可他其实就把自己磨砺成了高山大川。一个成大事者,确实得有海纳百川,山不厌抔土的气度,得有感化他人的自信和力量,他觉得这世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武力,而是慈悲:慈悲为草木根本,人和乃花朵果实;心中无慈悲之正直,实乃冷酷。这样的句子,都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如海般的弘大和深邃。
大阪之战后,家康生命只剩下最后的两年了,我想也许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敌人就只有伊达政宗了,这个野心勃勃的男人,真的如一只猛虎,而且还拉上了家康那么优秀的一个儿子,他们之间还会有一战吗?他最后的这点时光还能打赢这场战吗?只是我想错了,原来最后这场是无硝烟的战争,他打的是上位者的容人之量和智慧和慈悲,让老虎愿意卸掉爪牙,走进太平之门,来共同维护秀丽江山。
同为天下人,丰臣秀吉的身后事处理得却不如家康,他们几乎站在了同样的高度,可是秀吉最后私心太重,他希望天下能传到他儿子手里,于是他残忍地斩杀了他的养子秀次一家,那是三十几口人啊,小儿都未放过;也设置了辅政大臣,只是他却忘了天下非一家的私有物,若不问贤愚,只问出身,这天下哪里又轮得到他呢?他已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了,所以他的很多安排反倒成了日后的隐患,真是可惜可怜。
想起那本读过的《活法》,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掌舵人,我们能想到的可能是有钱,可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样的想法太low,企业的精神应该是奉献和利他,大家的努力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灵魂的飞跃,于是感觉眼前的世界瞬间就不一样了。想起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觉得每个人内心都是一个世界,它可以广阔无边,也可以窄小如针鼻,拓展它,深挖它,你才能看到人生更绚丽的风景。
这个故事在我脑海里回旋了很久。三个工人在建筑工地上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悻悻地说:“没看到吗?我在砌墙。”第二个人认真地回答:“我在建大楼”。第三个人快乐地回应:“我在建一座美丽的城市。”十年以后,第一个工人还在砌墙,第二个工人成了建筑工地的管理者,第三个工人则成了这个城市的领导者。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如此大的差距,他们出发点的不同,人生境界的差异,导致了人生如此大的落差,令人深思。
在看《德川家康》最后一本的时候,越到后来我总是会怀疑是真的吗?一个人的境界真的可以到那样的高度吗?网上看看似乎日本人对他的评价也不是那么好,可是我却仍愿意相信是真的,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思想有多深邃,人生路才能走多宽。怀疑只是因为我们不及,只能仰望,但有些那样的标杆在前,让我们知道内心世界可以到达的境界,这不也是一种激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