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专注力的新认识

在一个时间段里只做一件事才是专注吗?无时无刻都保持专注才是集中注意力吗?上午女儿的表现让我对专注力有了新的认识。



上午,我提出带领三个孩子(自家两个加邻居一个)玩一个游戏,让他们来抢答某个词的闽南话怎么说,再不经意间让每个孩子都说上一遍,因为我发现4岁的儿子几乎不会说闽南话,这需要有意来引领一下,前一段也跟两位长辈讲了,多跟孩子讲闽南话。

孩子们很快就投入进来,我们没有设游戏规则,在游戏中不断加入新的规则,比如谁抢答对了就能获得出题的权利,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因为奶奶喊他们喝汤,就暂停了,不过小朋友们没有因为喝汤忘记这个游戏,还没喝好就提议待会继续玩。不爱喝汤的女儿也咕噜咕噜喝完了。

游戏继续,女儿去拿了画纸,坐在桌边开始画画,边画边参与到游戏中,不过我发现她的注意力大多是在画纸上,我不介意,因为游戏的初衷是想让儿子多识点闽南话,女儿本来会的多一些。

亮点就在于,好几次我看到她在全心画画,我们抢答得怎么样她不为所动,大家都答不出来叫她来帮忙时她也似乎听不到头也没抬,等她估计完成了小造型,再抬起头来参与抢答,答完了又低头去画画。

这时我明白了,她既一心一意,又三心二意,两个状态来回切换自如。

我们在游戏中加入了如果出的题重复了要唱首歌给大家听,结果三个朋友的表现欲望都很强,轮流上台,不停表演,闽南话学习宣告失败。

闽南话学习失败不要紧,让人兴奋的是我不小心发现了专注力的奥秘,划重点,理想的专注力状态是当你想专注的时候就能专注,能够切换,知道如何调整以进入专注状态!

回想育儿过程,其实没有很刻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当时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意思是孩子本来就有专注力,我们不去破坏它,自然而然就能陪伴孩子成长。比如孩子在玩耍,一直没喝水,或者口水流了下来,要不要去叫他,最好是不要,一叫可能就打断了他的思路。不过在多长辈的大家庭中,不可能实现这种完美的“不破坏”,我跟长辈们讲过这个道理,到底我们的综合“破坏”程度如何,也是无法衡量的,所以放宽心就好。

对于专注力,还有一个观点应该是科学的,就是让孩子多爬,不着急鼓励孩子站起来。宝宝爬行的好处网上一搜一箩筐,更主要的还有对前庭觉的训练。



前庭觉是在大脑后下方感应器官组成的前庭神经体系(不是学医的,大概意思)。前庭觉的主要功能是接受脸部正前方视、听、嗅、味、触讯息,并作过滤及辨识再传入大脑,使大脑不至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长大以后的视听学习,前庭觉的影响最大。因为孩子在爬行的时候必须仰起头,这时前庭觉受到很好的训练,这就是多爬的孩子专注力更好的一个解释。

当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好动了,坐不住了,就会想到是感统失调了,花大价格让孩子到感统调节中心做各种训练,其实说真的在家也可以做呀,虽然场地不够大,工具不够多,但是只要家长用心想想办法,一个球就可以了,比如和孩子都趴在地上相互推球是可以训练前庭觉的。关键还是得抽出时间,并坚持下去,在推球中和孩子增加情感,顺便训练一下前庭觉。这么说是因为我认为很多所谓的训练固然有点用处,但是并不那么重要,如果你让孩子玩一个电子游戏,专注力不是100%的吗,所以除非很明显是孩子身体出了问题,其它大多“问题”是要用情感用爱来解决的。

话说到我们自己,大人也没法完全专注,我们还是有精神涣散的时候,时不时迸出退却心理,逃避面临的任务,或者心烦意乱,终究需要自我调整。每个人调整自己状态的方式不一样,有人可能一个念头切换一下就可以,有人需要深呼吸几次,有人需用音乐,有人需要闭目冥想,只要方法有效都是好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