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1.某人曾说:“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她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
不承认个人权利,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存在。
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自尊。
世间最要命的邪恶就是将自己的焦点(主要关注)放在别人身上。
2.(1)有什么优势做什么,迟早成功。什么行情好做什么,也不一定成功。
(2)高科技也不一定是高效益。传统+高科技,一般效益都不差。
(3)优秀人才的智慧和积累上升为企业制度,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额事。
(4)从今天到明天很难,从后天到明天就比较容易。
3.英国是个轻国籍重居籍的国家,平时大事小情极少问你国籍哪里,就问你的居住地址。有居住地址你就是居民,绝大多数事情都是针对居民而言。那我去旅游有居住地址也是居民吗?不行,持有超过六个月的签证才能拿到居住地址,住酒店这不算的。
4.千万不要网贷,不要借私人贷款,不要以贷养贷。连分期付款都不必要,有多少能力消费多少。听说国内现在很多九零后借网贷还不清的。
5.每个人都有不堪、歇斯底里和丑陋的时候,如果把我们最恶毒的瞬间截取上网,供网友点评翻检,恐怕没人能从这些记录里活着走出来。
愤怒发泄乃至脏话,都是我们沟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愤怒发泄当然不好,可如果想彻底消灭,一定更糟。
6.观察到一个现象:越是底层无所成就的人,往往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受不了别人说自己失败,有时甚至受不了一个异样的眼神。而成功人士往往是忍辱负重,能承受一次次碰壁,甚至在常人眼里看起来有点“厚脸皮”。
过度在意别人看法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害怕得罪别人。你的地位、事业和自我认知,高度依赖周围人的认可。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条件自尊”,意思是,周围人肯定你,表扬你,给你灌输彩虹屁,你才有自尊。得不到这种秩序输入,马上就会像泄气的气球一样瘪下来。
这其实就是阶级地位低的体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如果你处处受人制约,做什么、说什么自己都说了不算,那你当然害怕得罪别人。而如果你从原生家庭里继承了这样的行为模式,那你在不做事的时候,仅仅是出于情感模式,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害怕得罪别人,过于在意他人的心理,以至于别人一个眼神,背后一句话,就能让你破防。
而有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人,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你掌握了自己的领域,控制了生产资料,那你就拥有为自己发出声音的立场,做事也就有了进取心。人想要进去与攀登,就会主动出击,而主动出击的人,自然就会意识到自己负担得起失利的代价,那做起事来就是收放自如,以务实出发。
7.过去也好,现实中也好,多数能赚钱的生意人,身上都有匪气,血液里有冷的那一部分。哪怕他表面是温和有礼,背后一样有超越常人的手段。商业社会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死我活,不带一点怜悯。白手起家的大佬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眼里都是杀气。
8.有一种模式是很低能耗的维系,就是我之前送书的模式,每个月都送,一个月几十块钱的成本,但是会出奇迹。你想想,你能被什么人每个月都记住?这是不得了的惦记。
9.在《猜想与反驳》中,波普尔讨论了何为理性的态度,他认为要做到理性,首先得有一种意识:我们这些凡人都不是无所不知的,因此应该保持“理智的谦卑”,在此前提下,说一种态度是理性的,就是指:“我认为我是正确的,但我可能是错的,而你可能是正确的,不管怎样,让我们进行讨论吧,因为这样比各自仅仅坚持认为自己正确可能更接近于正确的理解。”
10.我为什么经常拿中年男人说事?是因为我也进入了这个行列,时时刻刻要反省哪些地方油腻爹味惹人生厌而不自知。
11.比方说学琴学艺术,很多家长嘴上说的是“有个爱好”,实际上心里想的可能是“培养气质将来嫁娶个有钱的”、“升学加分”、“走特长路线”,最不济也是用一种健康的方式打发时间,这也是最接近“有个爱好”的意思。
但是问题来了,打发时间这个事,前提是你除了满足生存以外,还有大把时间没地方用。这事好像和普通人没啥关系吧?普通人谁天天觉得闲得很?至少优先级极低,远低于生存和发展。对于普通人家,小孩都快考不上高中又不打算靠这个吃饭的,先考虑生存问题吧。
12.年轻人的老板喜欢给员工灌鸡汤、画大饼,坏一点还会扯上股份。说实话,小公司的股份盈利不盈利、分红多少,老板一个人就能说了算。直接谈提成多少、工资多少、奖金多少就行了,扯其他的没有用,白白浪费感情。
13.种种公关灾难,短期看是公关问题,中期看是管理问题,长期看则是价值观问题。要在舆论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不在于技巧,方法,而在于价值观。因为它关乎是非善恶,受制于良知和认知,必须符合逻辑,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14.很多人喜欢让孩子做日常行动列表,几点吃饭、几点锻炼之类的,但很少引导孩子做中长期的规划。结果孩子像个机器一样,只知道机械地完成行动表格,在人生重大的选择上却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样的家长自己往往也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人到中年回头看,早错过了最有机会爆发的时点,人生轨迹就像席慕蓉的一句诗:结局已经写好,只是一切尚未来临。
15.最优、有效和理性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很多人觉得做出了理性判断,但只是有限条件下的理性,增加一个新维度,那就全变了。在能承受损失的前提下,还是尽量尝试,机会是试验出来的,不是研究出来的。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侵删,谢谢。(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