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故乡—童 年
窗外,又飘起了零星的细雨,初冬的寒冷使得窗子蒙上了一层雾气。“梨花又开放”的旋律回响在耳畔,她喝着拿铁,热气氤氲,思绪又回到了以前....... 嘴上挂着的微笑能够证明那是多么美好。
忘不了故乡 年年梨花放
染白了山岗 我的小村庄
妈妈坐在梨树下 纺车嗡嗡响
我爬上梨树枝 闻那梨花香
摇摇洁白的树枝 花雨漫天飞扬
落在妈妈头上 飘在纺车上
给我幸福的故乡 永生难忘
永生永世也难忘
重返了故乡 梨花又开放....... ......
依稀回到了故乡,北方的一个小村落,她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的计划生育刚开始的阶段,但她很幸运,有个双胞胎妹妹,同卵,两人长的很像,以至于除了亲人,邻居们都分辨不出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妈妈还经常唠叨着“呀,怀着你们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那时特别想吃猪肝,把我馋的直流口水,没舍得,忍着忍着就过去了;肚子最大的时候上面可以放一个盛满水的碗;你们两个出生的时候,身上皱皱巴巴的,像两只小猴子;两个本来长的就黑,还笑话同村的姑娘,真是老聒(乌鸦)骑在猪(黑猪,以前农村特有的品种,肉可香)身上,只能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
那是三、四岁的时候,村子里还是土坯的房子,泥巴围墙,村子的道路上慢悠悠走着牛车,马车,亦或骡子车,下雨后泥泞的道路干涸,路上就会有一道道的车辙,硬硬邦邦的搁着脚。农忙的时候各种牲口的叫声和人们的吆喝声,村子东侧的晒场垛着好多堆的麦垛。泥土的芬芳和植物的馨香,傍晚家家户户的炊烟,还有冬日的暖阳和没过膝盖的大雪。在冬日里,人们穿着厚重的手工缝制的棉裤和棉袄,就连院子的门都是用玉米秸秆扎的篱笆门,在土坯墙的一头有门轴固定着。
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但是小孩子们,一分钱就能买一袋酸梅粉,还配着各种形状的小勺子,记得最清的就是孙悟空;一毛钱就能买十块糖,.....村子里的小孩子都是小伙伴,只不过会有年龄上的分层,小的追着大的,饿了就在邻居家一吃,时不时盼着露天播放的电影,各种革命电影深入人心。
在上小学之前,那时要上学前班,在村子南头,很近,学校北侧还有一个土操场,在学校的西侧,有一个人工挖的大池塘,周边长满了槐树和柳树。犹记得有一次贪玩,放学后在操场爬篮球架,结果没抓住碰破了头,流着血,用手捂着哇哇的哭着跑回家找妈妈。放了学,小孩子们作业少,写的又快,在夏日天长的时间里,就拿着吃罐头留下的空瓶子,上面口上用绳子系好,连上一个木棍或者竹竿,就跑去池塘边钓鱼去了,拿些家里的馒头,掰成渣做鱼饵,不一会儿就能捞好多小鱼,孩子们高兴地眼睛亮晶晶的甚是好看。
等上了小学,村子的样子也在悄然改变,泥坯房变少了,逐渐增多了砖瓦房,甚至那时耕地已经出现了拖拉机,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悄然改变。我们的小学在村子的北边,好几个行政村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学。北方的小村四季分明,春寒料峭的风刮过后,就有了刚钻出土的毛毛穰(一种草的嫩芯,可以食用),各种路边的不知名小花,还有小伙伴们的欢乐奔跑,感觉上学的路就是天堂,承载了一切美好;但在农村的生活,还有一个盼望,那就是大集。每到了赶集的日子,小孩子们就异常兴奋,他们盼望着家里给买来好吃的,其实无非是油炸糕啊、糖葫芦啊、各类小零食什么的,但你可别小看这些吃食,丰富了那时候孩子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