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我认为本书可以看作一本方法论、工具书。适合时常拿出来翻翻,反思和优化自己的习惯行为。不必要贪念看完本书就一次性记得、理解和掌握所有的习惯,追求完美往往是最大的障碍,要小步试错,快速迭代。可以每次着重于感悟较深的1、2个习惯,在实践中不断用柯维的方法引导自己,每次重复都是一次实践,每次实践都是一次迭代,每次迭代都是一次进步。下面和大家分享下我个人对其中三个习惯的感悟。
习惯二 以终为始:
《性格之路》里面提到过一个核心概念,“简历美德”和“葬礼美德”。“所谓“简历美德”就是你在写简历的时候特别要向别人强调的那样一些品格和能力。你为什么要突显这些东西呢,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是让未来的老板能够赏识你。但人还有一种美德就叫“葬礼美德”,就是葬礼上、追悼会上人们谈论你的那些美德。这两种美德是很不一样的。前一种美德是你拿它来挣饭吃的——比如说你办事干练、执行力强、有团队精神等等,这些美德更多的是跟你自身的利益相关。而葬礼上的美德是和别人的利益相关,比如说在悼词里面有这样的话:他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他是一个极富公益心和慈善心的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东西……葬礼上说的都是这样一些话。”这两种美德和柯维的以终为始的习惯有些类似,我们往往看重简历美德而忽视葬礼美德,但当我们辞世后,人人选择记得的却是葬礼美德。以自己所希望留下的葬礼美德来指引我们的行为,会让我们站在更高的维度,以终为始的指引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走向自己最初的心之所向。
习惯三 要事第一:
我很喜欢给自己设定不同角色,然后根据角色属性来安排事物的这个方法,我觉得非常棒。写下不同角色的事物后,根据要事第一原则,让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的生活更加清晰、有重点,很多人每天都认为自己很忙,但其实“忙”和“碌”是有差别的,有产出才叫“忙”,没产出的那叫“碌”,所以我们常说碌碌而无为,要事第一的原则会指引我们尽量减少自己的“碌”,提高有效性。
习惯七 不断更新:
我认为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每章最后的问答环节,尝试去一一填出答案是一件非常有趣儿的事,不必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详尽,或多或少的根据问题引导自己思考答案,这个过程很有价值。自己对某些问题尝试的解答,或许会成为埋藏在心中的一颗种子,很可能忽视它的存在,但它在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影响。
比如我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2010年11月,没想到当时的我在“我的最高人生愿景”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在这几年中悄悄的影响着我的轨迹,自己却没有丝毫察觉,直到因为我们每月共读一本书活动,翻看自己当年的笔记中写的:“我的最高人生愿景:家庭幸福、思想深刻、乐于分享、高效个人、感恩社会、帮助他人,优质生活。”当然现在对这个愿景有些补充和修改,但其核心没有改变。现在回顾我这见年的轨迹,真的有点像乔布斯说的“connecting dots”,这些点之前我都没有察觉,但冥冥中有一条线将它们串了起来,这条线就是当年自己对这个问题作出的解答。
这几年,比如自己在家庭中,我不再像以往那么任性,遇到矛盾时,不再硬要和父母辩个是非黑白,对他们的一些我不认可的做法也更加的包容,是为了想要家庭幸福;一直喜欢学习这件事的本身,包括读重大,也都是为了拓展自己知识的边界,让自己有更深刻的思想;学习、使用一些方法和APP程序,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效率;超爱给别人推荐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也是因为自己真的爱分享这个行为的本身;在生活中也会购买某些东西、修正我的语言行为、培养某些爱好,以此来提升自己生活的品质,享受更优质的生活。这些每件事的改变都是很小的,不是一个产品从V1.0变到V2.0或V3.0的重大变化,而可能是从V1.01到V1.02、V1.03这种微小的提升,在每一次微小的迭代中,让自己不断进步。
其实我认为最棒的还不在于在章节末尝试回答柯维提出的问题,而是自己要培养学会提问的习惯,要经常给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尝试解答,特别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比如几个月甚至几年后,翻看自己的问题笔记,看看当时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答真的很有意思。好的问题会历久弥新,在我们经历更多之后,也许会给出更加深刻的解答,不是问题变深刻了,而是我们变深刻了;还有的问题可能当时困惑不已,随时间的流逝,自己翻看当初困惑自己许久的问题时,也许会笑当时的自己怎么会提出这样的傻问题,这不是问题变傻了,而是我们变深刻了。
在此给大家推荐我的其他几个笔记:
1. 问题笔记,记录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然后尝试解答,其实就算不能解答清楚也没关系。比如20161212 我为什么吴伯凡? PS:个人喜欢在前面加上6位数的时间编码,以便直观的了解是什么时候提出的问题。
2. 感悟笔记,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可以是平日自己对某个事物/观点的思考、对某句/某段话的感悟。很多感念都是当时的灵光一闪、妙手偶得,如果不记录下来很容易灭失,我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可惜。
3. 妙语笔记,记录自己看到的精彩的词、句、段落。所谓的厚积薄发,不是不发,而是因为可以发的机会少,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当机会来临时往往抓不住。平时讲看见的神言妙语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一个资料池,需要的时候随查随用。
4. 愿望笔记,记录自己的美好愿望。短期的,长期的,甚至觉得今生都没有机会实现的都可以记录下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闲暇时偶尔翻翻自己心愿清单,将想要完成的心愿放进问题笔记中问自己:“为了完成这个心愿,我需要为此做些什么?”然后PDCA循环。
PS:还有用的比较少的两个笔记,自省笔记(对自己的剖析,人生愿景的设立等等)和异想笔记(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试试。
补充分享:
不断更新与积极主动——从1到N与从0到1
老吴在讲迭代的时候谈到过从0到1和从1到N的关系,说《菜根谭》里有一句话:“进德修行,如草里冬瓜。”
草里生长的冬瓜,在开始往往是不被人们所注意的。直到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这里还有一个大冬瓜,这个冬瓜对人而言就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
因为在人的预期中,原来是没有这个冬瓜的,这个冬瓜对人来说是一个惊喜。但是对这个冬瓜来说,人来不来发现它,它都在潜滋暗长,对这个冬瓜自身来说,不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而是一个从1到N的生长。
我觉得七个习惯里,从1到N就是不断更新的这个习惯。我们自己要像一个软件一样,频繁的更新,快速的迭代,一次完善一点点,不要贪念自己会有一个从0到1的突破,一个革命性的新自己横空出世。
老吴说的有些伪干货就是这样,简单答案,速成效果。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速成的效果往往是不健康不持久的,推迟满足感,不追求即时的激励反馈,持续的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比如学习、运动、自省,这种可见效果来的迟,但满足感长久,可持续。
那么什么才是从0到1的的突破呢?我觉得是柯维说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就像佛家里说的顿悟、一念花开。这个“念”,我认为就是从0到1,心念一闪,震动十方。某些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会突然起一个念头:我想要做一件什么事。这个念起,我认为就是从0到1,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所需要做事,是从1到N。
知彼解己——无久处之厌
路叔叔说与某些多年未见的同学朋友重逢后,仍然会很亲切,说明之前往这个情感账户里存了很多钱,虽然过了很久,但这个情感资产还在。吃吃吃说他朋友说的:“平时各忙各的,有事找我。”
这种描述朋友之间的关系,老吴也曾用《菜根谭》里的话讲过:“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就是说,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乍交之欢”并不是那么可取,一见面就有相见恨晚、一见钟情的感觉,这种状态虽然可遇不可求,但是这常常意味着过一段时间,对其兴趣很可能就淡了。
“无久处之厌”才是交友之道,朋友之间相处久了不会感到厌倦,甚至会觉得这段感情越来越有味道。真正的好朋友是那种你隔一段时间就想见面的人,交往大半辈子,你都能够在每一次的交往当中,发现他身上有能让你特别欣赏、感佩,能够和你形成互补、互动的那样一种品质。
20170107
by 爱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