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一型父母? 严厉型?和蔼型?还是恩威并施型?更或是放任自流型……“对孩子严厉些,孩子才有出息!”父母如果采行严厉的教养模式,严厉的父母通常属于自我主观意识较高,控制力强的父母。此类型教养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标准,即在家长面前表现符合家长标准的乖宝宝,但在家长不在时又有另一种表现。不过,有时孩子也有可能因为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标准遭责骂,而出现退缩的情况。此外,孩子还可能出现,若孩子的人格特质本来就显得文静,那么有可能因为父母严厉地管教而出现退缩,害怕挨骂而不敢尝试新事物。
当然也会是家长眼中的乖宝宝。此外也有可能会强化孩子的畏缩特质,使孩子不敢与人沟通,无法独立进行一件事,甚至是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是丧失问题解决能力。孩子因为经常挨骂,而比较没有安全感,自信心也较不足。常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前进,缺乏自动自发的精神。若属于外向型的孩子,则有可能在年纪小时完全服从家长的指令,但到某一年龄之后出现反弹、反抗,而有愈来愈顽皮的倾向。严格不一定就是好!一味地要求孩子,当孩子没有达到标准时,即以责骂或是打骂孩子的方式管教,其实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效益。明订赏罚,给孩子信心,加强幼儿行为训练,及认知反省能力,对于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要订立一套准则,并且有延续性,并在孩子达到时给予肯定。即虽然严厉地管教孩子,但仍需给孩子信心。避免情绪性字眼,此外父母还需注意,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否具有指标性作用,还是只是情绪性的反应,并防止自己出现情绪失控,甚至是怒骂孩子的举动。清楚地表达指令,有时孩子也会是父母指令不清下的牺牲品!当父母表达指令时,需完整且明确地表达指令,且需配合语气。否则幼儿可能会因为听不懂家长的指令,或是指令太过模糊,而无法达到要求,让恼怒的父母觉得孩子笨。让孩子感受关心:一般来说,若孩子的个性属于较文静的,会明白父母严格背后的关心;但若本来就属于个性比较冲动的孩子,则会认为父母事事都要管很烦。因此,父母就算要采严格的教养方式,最好也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严厉背后的关心,如此才不易形成亲子问题。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课堂讲解和记忆。
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教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中国学校通常提供全面的学科设置,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严格的课程大纲。西方学校则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灵活。中国课堂通常比较严肃,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西方课堂则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老师更注重学生的反馈。在中国,家长通常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西方家长则更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相对较少直接参与学校事务。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传统,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西方教育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只能吐槽非常内卷的中式教育,大学不断的扩招,导致我们国家缺少了更多高中技术院校的孩子。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的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忽视了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本身是培养孩子的各种各样的天性。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的拿一个文凭,要学个真的本事在社会立足。因材施教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才不会上了四年大学最后还的去送外卖,当服务员这样的局面。也不是说多读书不好,但是你读了那么多的书最后没有合适的工作是很尴尬的,尴尬的不是人而是整个社会制度是不是病了。
谈到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因为大环境所困扰。不学习就不是好孩子,不读书就没有出息。不知道是社会基因属性用道德绑架了我们,还是我们用所谓的功成名就绑架了我们的孩子!
在我看来教育就是让孩子做自己,一个舒服的自己可以在社会上立足的自己并且过上孩子所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