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段十秒的视频在网上盛传:屏幕中,一位十岁的男孩,在医院的走廊上,疯狂地踹自己的妈妈。每一脚都似有深仇大恨,伴随着怒吼,情绪相当激动。孩子的妈妈被踹得连连后退。孩子被拉开后,妈妈竟然没有任何反应。网友感到十分震惊和寒心。到底什么情况?
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小男孩和妈妈和奶奶到医院看望病人,等人的间隙孩子想玩手机,结果被妈妈拒绝了,这让他非常生气,于是他暴怒起来,连续踹妈妈五脚,奶奶在一旁拉都拉不住。围观者看了都觉得心寒不已,于是分享到网上,瞬间引起网友热议。
网友认为,孩子出现打骂父母的情况,家长要负很大的责任。
孩子小时候无意间做出离谱的举动,比如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愤怒抓打父母,不给买玩具在商场地上撒泼打滚,身为家长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处理好,等于暗示孩子:这种行为是没有问题,接下来,只要稍有不满,就会故技重施,直到满足心愿。
谁也不想有个这样的孩子,可是事情皆是先有因后有果。父母是孩子最棒的老师,在孩子还是一张白纸时,父母要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情绪,直面孩子的问题。毕竟心理健康,也是孩子成长重要的维度。
02
前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在学校逗留了一会儿。园区草坪上有两个塑料摇马,一个单人式,一个双人式。
一个小男孩坐在绿色的单人摇马上,奶奶站在身边。
这时来了另外一个差不多年纪的小男孩。他先观察了一下,然后走到小男孩面前,指着红色双人摇马问:“小弟弟,你愿意和我一起玩那个摇马吗?”
小男孩摇摇头,“我不愿意。”
“那个摇马很好玩哦!可以这样一晃一晃!”小男孩比划着。
“我不要。”
“那个摇马是很漂亮的红色哦!”
“我喜欢绿色,”被邀请的小男孩仍然面无表情、不为所动。
“这样吧!我们来石头剪刀布,你输了就和我玩。”
“我不要。”小男孩再一次拒绝了邀请。
一直很热情却屡屡遭到拒绝的小男孩突然“哼”了一声,用手把小男孩搭在摇马手柄上的腿推下来。
此前站在旁边静看的妈妈立刻上前,对坐在摇马上的小男孩和奶奶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快速将自己的孩子带到旁边角落里。
被带走的孩子突然放声大哭,妈妈搂住他,问:“你是想先哭完,还是先和妈妈聊一聊。”
“我想先哭完~~!”孩子拖着哭腔说。
……
哭了五分钟,停了。
“现在可以聊一聊了吗?”
点头。
“么宝刚才是不是特别想和小伙伴一起玩摇马?”点头。
“我特别理解你,两个人一起玩简直太好玩了。”点头。
“妈妈要夸你,刚刚你很有礼貌地邀请小朋友了。你做的特别棒!”
“而且你看到小朋友不愿意,你就想办法了。你想了很多办法,动了脑筋,尝试了很多次,这些都非常棒!”
此刻这个叫么宝的小男孩表情已经完全缓和了。
妈妈接着说,“但是小朋友拒绝后,你有一件事做得很不好:你动手推他的腿了。”
点头。
“小朋友拒绝你,你是什么感觉?”
“生气。”
“被拒绝后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但是别人有权利拒绝,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玩具,所以不管你有多生气,也不能强迫别人,更不能动手。对吗?”
“嗯,对。”
“你知道现在该做什么吗?”
么宝咚咚咚跑到小男孩面前,看着小男孩的眼睛,“对不起,我刚才不应该推你。”
“没关系。”
一次小小的冲突就这样解决了。
看到这里我在心里禁不住为男孩的妈妈叫好。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孩子的妈妈先观察,必要时才介入。她尊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先将委屈发泄出来,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沟通。
而且沟通时,她很讲究方法。首先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诉他“我理解你”,这迅速拉近了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心理距离;接着肯定孩子为达成目标所作的努力,“你会动脑筋想办法,这个行为很棒”,妈妈的点赞不笼统、很具体;再接着指出孩子行为上的不当之处,说出理由:“推人不对”;最后,帮助孩子认识“生气”这个情绪。
整个过程中,妈妈的语气温和而坚定,连旁边站着的小男孩的奶奶都不禁表示:“你太会教孩子了!”
这样的教养下长大的孩子,情商和逆商怎么会不高呢?!其实看开头就可以发现,这个三岁多的么宝已经初步形成处理问题的概念了,如果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养,三岁多的孩子很少能够像这样逻辑清晰地一步一步剖析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