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简书这个写作平台上认识了很多文友,也加入了一些写作微信群,在交流过程中,往往一谈年龄就感觉到了自己的沧桑,真羡慕那些风华正茂的写手们,能够在最美的年龄付出最充沛的精力。我转而又安慰自己,起步不分早晚,年龄不分大小,最好的机会一是在十年前,二是在现在。在写作之路上,我算是刚背起了小书包的新生,走在上学的路上正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想到这里,瞬间感觉日子美好了很多。
文字是一个有灵性的东西,并不是抬手就能写,这或许也跟谈恋爱一样,需要一种缘分和感觉吧。但是总不能拿灵感当成偷懒的借口。在我看来,有了灵感你就写,没有灵感你就憋,反正得把文字hold到手里才罢休。
有了灵感你就写,咋写?
给自己建一个“灵感储备库”。有共鸣的写友们都能体会,那种有了灵感的感觉是美美哒!其实灵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就看我们是否抓住了它。要相信灵感是可以储备的,我也是吸取了各位前辈的经验,给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随时可以记录有让自己有所感触的语句,以便在晚上写作的时候能够借题发挥。当本子不在身边时,手机又成为一个极其方便的记录工具,只要目光所及之处,就可以拍之存之,这些都成为我晚上功课的素材来源。
你可以大胆地写----“拧开水龙头式”的写。遇到自己灵感强烈,语言表达欲望强烈时,便可采用这种写作方式。当一个人文思泉涌时,犹如拧开水龙头式的欢快,哗哗一篇就很快写好,一气呵成的感觉就像是下了一场及时雨,滋润得心里很甘甜。在这个时候最好能让自己进入一个“免打扰”模式,在落笔之前,把可能发生的干扰因素都屏蔽一下,能够让自己的思路顺利行走,精力高度集中时的创作,往往文字比较干净,在后期修改时也比较省心。
你可以理性地写----“有了骨头不愁肉”的写。或许一篇稿子已经被你打了多次腹稿,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想法归纳进去。在这个时候,落笔时可以先打一个稿件的框架,把需要表达的观点列一下,然后再根据要点组织符合需求的语言。正所谓是“有了骨头不愁肉”,慢慢把稿子变得丰满而充盈就好了。这种写法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比较强,观点也比较明朗。
写完之后要留出“精装修”的时间----写完不要立刻发,写完不要立刻发,写完不要立刻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刚到简书初期,稿子一出炉我就着三火四地发布更新,回头一读总能找到不如意的地方,然后又点击“编辑”模式,重新修改更新。时间久了,慢慢地悟出,一篇稿子完成“初稿”后,先不要着急发布,等到稿子“发育”完美了,再华丽登场!主要好处有:
一是避免错别字等低级错误。文中的错别字将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平添一种粗糙感。
二是字词句的推敲上可以更理性。“僧敲月下门”的诗句让我们知道了“推敲”的好处,很多地方完全可以找到更理性更恰当的表达方式。
三是观点表达可以更到位。一篇文章在观点阐述上需要一个回笼的时间,尤其是写评论文章时,修改的余地会更大,可能反复啰嗦的一段就说了一个观点,里面掺杂了绕来绕去的废话,需要我们攥出水分,留下精华。或许即兴而发的观点背后有着更深的见解,我们需要“刨到底”才能发现那些“干货”,给自己一段时间去刨吧!
四是文章可以更精致。俗话说得好: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初稿至少要留出一个“隔夜”的时间甚至更长,每一次重读与反复,都将会发现可以修改完善的地方,哪怕是一字一句,都将为文章的精致增添砝码,钻石的打磨经过了千锤万打,稿子在经历过千修万改后一定会变得更加精致。
没有灵感你就憋,咋憋?
有时候我们经常遇到思路阻塞,不知如何下笔,这个时候可以推开键盘暂时离开一会电脑,在客厅溜达,但溜达过后还是得坐回来把手重新放到键盘上。溜达的时候,就憋憋内心的那些事吧!
憋并不是抓耳挠腮的痛苦状,而是对素材的一种酝酿,对内心隐藏的一些想法的发酵。没有灵感时,就觉得脑海里的信息和词汇分散着,不知道哪一个和自己亲近。憋的过程就是要把它们有效组织起来,把零散的珍珠串成一条项链。
每次憋的效果也不一,有时候也能憋出灵感,好像有一个坎在那里横着,翻过去就好了;一个瓶颈在那里卡着,突破它就顺畅了;有时候能憋出惊喜,写着写着就顺了,这说明发酵充分;有时候憋得也不咋样,不咋样的稿子咱就不拿出来丢人就是了!就当磨刀了呗!
要想憋功厚实,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多读书。“心中有书,手上不慌”,读书读得多,憋的功底才能够扎实,才能够憋出效果。作为非专职的写手,有正常的8小时工作,唯有晚上才有成块的时间,我一般是把成块的时间用来写,其他的碎片时间就用来翻翻书,点滴时间的力量汇聚起来也是巨大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把一天中的碎片时间有意识地用来看书,你一定会有吃惊的发现,因为不经意的五分钟可以翻好几页书,很有可能用一天的碎片时间看完一本书。而如果这些碎片时间,你用来发呆走神摁手机,也就冲走了。多看点书,就多为憋功积累点发酵的素材,憋功扎实了,灵感就会慢慢地回报你,让你的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小火花。
小伙伴们,为了那不断闪现的小火花,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