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几年前,我仍在读大学,在那段空闲自由的时间里,我读了三百多本经典文学书。当时三毛所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段话就是我读书的信条。
又或者应该实话说,我只是用读书来消磨当时那几年无聊的时光罢了。
这三百多本书,是“囫囵吞枣”式地读,如今想起,竟只是模模糊糊地记得自己读过,却全然不记得每本书里的人物叫什么名字,写的是什么故事。
当然,三毛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的说法,对我来说似乎也并没有显现。
后来,等我踏入社会,在面试中,在与人交谈中,我似乎都会有意无意地谈到「我大学读了300本书」这件事,言谈中带着一点点自矜,期待着别人露出惊讶和钦佩的表情,仿佛这是一件很值得赞叹的事情。
那时,我还不知道,人越无知越骄傲这个道理。
02
那三百多本书,是我抱着「读完一本书」的心态去阅读的,我把「持有」当做「拥有」,把阅读本身,当成学习的效果。
我把读书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虚张声势,故作深沉。
一位前辈曾跟我说,大多人读书都读得太功利了:
以为看了几本书,就可以长篇大论,侃侃而谈。
以为看了十几本数,就可以下笔如有神。
以为看了几百本书,便可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可实际上,看了几本书,跟没看毫无区别;
看了十几本书,要下笔的时候还是不知如何下笔;
即使看了几百本书,也不一定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你指望读书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或者缓解当下的困惑,可实际上,并没有一点用处。
那么,如果不是持之以恒、大量地读,并且把它读透的话,读书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开始怀疑读书的意义,把阅读的时间一点一点慢慢分摊给了微博、电视剧等等娱乐上,我乐此不疲地刷着15秒的短视频,不知疲倦地刷着微博段子,时不时地刷一下朋友圈………我看似能“跟上时代的潮流”,网上的段子、热点、流行语信手拈来,可实际上,颓丧与浮躁充斥了我。
尤其是在刷完这些视频后,却让人感到分外空虚,变得很丧。在这个被娱乐塞满的世界里,我没有足够的自控力,因为沉迷各种诱惑而“被碌碌无为”。
前辈说:
娱乐至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我默然。
这时我突然想起,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一句话或许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人们感到痛苦不是他们用笑声取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知乎上有一条热门回复是这样说的:
“如果有时觉得困惑,有想不通的事情,不跟朋友交流怎么办?书里会有答案吗?
答案是否定的,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至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不孤单,而且,前人的经验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
我想,读书就算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但它是一种思考的出路。
我靠阅读让自己趋于安静,静下心,不去浮躁。我开始不再那么偏执,我不再用狭隘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也不再固执于自己的理解。
因为在世界简单的表象之下,隐含了无数的奥秘。我知道,世界非黑即白,观点也非此即彼,这世界不是二元论,而是多元论,甚至是无定论。
在读了越来越多的书后,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陷入思维的局限中,以知道为目的来思考,读书不是目的,成长才是。
03
用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说,读书的意义在于:
“能够理解自己思想、经验和认知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是一层。
能够超出自己的立场和角度,站在其他角度,其他人的立场,更高的视角看问题,这是一层。
能够超出纯粹感性,和纯粹理性的限制,直观的认识事物,这是一层。
能够不受内在的情绪干扰,不受外在的环境干扰,不受当时的社会主流干扰,坚持自己的道路和思想,这是一层。
……
层层递进,至于无穷。”
又或者,撇开这些,读书的意义,只在于能不能让自己精神愉悦、提供自己需要的价值。所以,一年读500本书也好,一年读100本书也好,只要你能在其中找到情绪的出口,怎样都好。
至今,我仍保留买书的习惯,我很喜欢打开一本书的期待感,我期待与很多人相遇,与很多故事相遇,感受不同的情感,呼吸到不同的空气,闻到不一样的味道。它不会延长我的生命的长度,但会拓宽我生命的宽度。
(附:作者简介:Yuan,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文字成长空间
一个喜欢阅读的文字控,期待与更多有趣的灵魂作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