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学与分科模式,新的本科、专科报考模式,一年一度的高考依旧缓缓落下帷幕,不过是几家欢几家忧。虽然人们的关注点大多还是聚集在高考上,但是今年中考却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从人们不时地谈论中,我听到了大约有50%的孩子将无缘普通高中教育,走上职业高中这样的话语。在深感震惊的同时,却也不难理解这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与教育分流的必然。
难道不上高中,我就没有好的前途了吗?初中学生中不少有这样的疑问。
确实,从我们接受实质性的教育开始,我们创痛的观念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但在这样的教育实践下,至少需要长达十六年的时间,一个所谓的有工作能力的人才能进入社会,并投入使用。这对于国家来说,培养周期太长,而且耗费的资源和成本过大。
除此之外,经过调查显示,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只有一小部分的人选择继续考研深造,而另一部分的人大约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走上工作岗位,其他一部分人则待业在家或是准备考试,这期间,实际工作上班的人并不与接受教育的人数成正比。当然,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也并不意味着“你”马上就可以接手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还需要针对岗位的特殊性开展匹配的教育培训,这同样需要耗费时间和成本。所以,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说,从高中阶段就开展职业教育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是,一大部分家长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和误解。可能有高达80%左右的家长并不愿意孩子走上职高的道路,这个比例甚至更高。一方面,家长对于职高和普通高中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从传统的教育观上,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最后上大学出来工作,应该是按部就班的程序,否则就会扰乱自己对于孩子未来的一个规划。另一方面,觉得孩子年纪还太小,念了职高之后就立马出来工作不太好,而且总觉得会比那些读完所谓正经本科的孩子们低人一等,从父母的虚荣心和孩子的自尊心上就过不去。从我们了解到的数据来看,上海的孩子大约有60%都不会进入普通高中进行学习,排除那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仍然有大比例的孩子进入职高学习,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当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我们都懂。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十五六岁的年纪,已经有了基本的自我分辨能力,对子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确实不是读书这块料”,勉强去读个高中混个大学出来依旧找不到工作,走这一遭是为了什么,为了加深家庭间的矛盾?还是为了让孩子以后不要怨恨自己?在这种思想下,孩子该何去何从?所以,从另一个方向考虑,职高在某些方面为那些不怎么爱学习却又在其他方面有兴趣、肯努力的孩子提供了另一种社会生存模式。
生活不止有一种模样,新时代青年不需要过分拘泥于传统。社会也不只需要传统教育出来的“本科生/研究生”,在这个提倡平等与创新的年代,所有东西都值得被接纳和欣赏。作为职业技术人才,也有他们广阔的天地。尤其是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既有针对性也有功能性,不仅减少了培养周期,而且可以使社会急需的人才尽快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大大提高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甚至很好地将社会分工明确出来,术业有专攻这个词真正在时代发展中大放异彩。
人生不该有偏见,更不需要自卑。每个人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都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重要的是,如何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何将自己的社会功能放大化。将一种东西学精学透,无论是干什么,这都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如果能够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态度,那无论你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都能拥有属于你自己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