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一篇原创文章,欢迎留言指教,我们共同进步。
听到荣宝斋这个名词,是在都梁——也就是那本脍炙人口的《亮剑》的作者,写的另一本小说——《荣宝斋》。和《亮剑》一样,我是在大三寒假期间一口气读完的。
一如都梁之前的创作风格,那种对于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对于叙事入木三分的描写、对于内容情节的设计,总是让人意犹未尽,总是让人欲罢不能,总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这些小说,不像宣传机器那样令人本能的反感,但它总能把家国与情怀、铁肩担道义的道理,润物细无声般地娓娓道来。
《荣宝斋》以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名画流传为主线,围绕这幅画,各方势力展开了争夺,人性的贪婪,不择手段的残暴,让人唏嘘不已。铺开时间轴,米芾的名画从晚清到民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终于完璧归赵。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都梁用他流畅的笔锋,把不同时期荣宝斋掌柜殊死保护米芾名画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时代的沧桑感中,让我们见识了一代代中国老百姓的风骨。
于是,带着一丝好奇和神秘,我在2012年的元旦,来到了荣宝斋。荣宝斋的名号矗立于北京琉璃厂,在大约1平方公里的地方有着上百家卖着笔墨纸砚的文房四宝。
现代荣宝斋,它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产业园,比如:卖书的荣宝斋书店,办画展的荣宝斋画廊,提供食宿的荣宝斋大厦。我走进了荣宝斋画廊,古朴、典雅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聚集了很多人,还有一台摄像机对准一位身穿蓝色上衣的名士。
原来,画家范杨正在接受采访。
拾阶而上,我看到了画家范杨的新年画展。新年头一天,新年新气象,能在荣宝斋看到名家的画展,于我来讲是幸运的。
我在度娘上查了画家范杨的简历,他1955年生于香港,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亦为当代中国画坛的大家。他中等个头,中年年纪,秃顶,眉清目秀,依稀记得他接受采访时说了些大致是将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之类的话。
看着他神采奕奕地接受着采访,派头十足的样子,我能想象到在那无数个寒窗孤夜里,他一个人默默地琢磨着绘画技巧,试了一遍又一遍,地上的宣纸扔了一张有一张,经历过痛苦的瓶颈,也经历过突破的喜悦,最终在螺旋状的前进中收获了个人成就,实现了个人价值。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必将人后受罪。几平方米的画布上,肆意走笔泼墨,那是他实现梦想的舞台,如今一切成了!
在现场的几十幅画之中,我记录了他们的价格。三尺画布竟然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这是什么力量?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实现价值。
范杨倾其所有,用他所掌握的知识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那部分报酬,是他应得的。
我们总是心高气傲,总是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总是自怨自艾,将一切成功归咎于客观所致,却浮躁到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可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抓住,换句话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有一些人耍了一些小聪明,找了一些小关系,比我们早进步了一点,可是,这种眼前的蝇头小利终究代替不了大势所趋,你看看几年后,德不配才,才不配位的弊端显露无遗。那几年走过的路,就是他自己挖下的坑。
这样让我想到了寒山和拾得大师的对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所以,如果没有机会,请你默默积蓄,厚积薄发。
所以,千万不要浮躁,浮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通病,也是压垮你心里,使你阵脚自乱的最后一根稻草。内部先乱必自乱,就是这个道理。
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2015年7月5日的凌晨,又看到新同事来到了单位,恍惚之间又回到了三年前。
三年了,毕业已经三年了!我变成了老同志,从对基层事物的陌生渐渐地熟悉,现在直接上手,轻车熟路。
鉴于这个按资排辈的单位,我现在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静静地看书、学习,静静地积累提高。
你懂的,我的终极目标不在基层,但是还是要妥妥地走好当前的路。
每次写文章都一样,话题绕着绕着就绕到了自己身上,还是言归正传,2012元旦的荣宝斋之行,让我领率了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见识了国画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看到画的价格,给了我洗礼灵魂,塑造精神,重燃斗志的大好机会,至今想起来,仍然会作为我的前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