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中,人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的往事,它宁愿埋藏在最深最深的角落,也不愿接受阳光雨露,更不愿轻易触碰。待到岁月流逝,当年的歇斯底里变得不痛不痒,方才以“他”或“她”这样第三人称的口吻落笔成文。
是的,我如此想,一直是!读罢《雷峰塔》对此观点尤为深信。
《雷峰塔》名为雷峰,写的却并非白娘子为救官人许仙大战法海,水漫金山,最终被永镇雷峰塔的爱情故事,而是中国传奇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一本自传小说。
古代,大到帝王将相,小到文弱书生,凡略通文墨者都希望为自己做传,传之后世;现代作家自己或由他人做传者也不在少数。郁达夫就曾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序传!在其作品的蛛丝马迹中寻找作家的人生轨迹、思想观念、价值论点。
和那些以“某某传”为标题的著作相比,张爱玲的自传由其独我风格,这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吧。张氏自传小说除《雷峰塔》外,还有《易经》《小团圆》,其取名标题往往独特,像《雷峰塔》,她在写给好友宋淇的信里讲“塔”取自《白蛇传》里“永镇白娘子”的雷峰塔,如此可获得英美文坛及读者的好感。同时,“塔”象征着她对那个凋零、日趋残破家庭的反抗,自己幼年遭到父亲、后母囚禁到侥幸逃脱,投奔母亲的经历,就像塔中“白娘子”喜获新生后短暂的轻松。
张氏的《雷峰塔》,写的是其四岁到十八岁的成长经历,以沈琵琶的视角看大人的世界。看着母亲杨露和姑姑沈珊瑚不停的打理行李奔走,父亲沈榆溪沉醉大烟、吞云吐雾,周围老妈子们的碎碎念,小小年纪,却让她显得老成,常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一切。虽然家族显赫,却找不到家的留恋之处,竟然不惜和父母闹翻趁夜“逃跑”。
这是张爱玲笔下的沈琵琶,也在虚虚实实中以第三方的视角写自己。
张爱玲!一位家世显赫的传奇作家;一名为追求岁月静好,愿为他将自己低到尘埃里,却很欢喜的痴女子;一位笔尖流淌着悲欢离合的不世之材。这大概就是我们熟悉的张爱玲。
兴许,我是名“伪张粉”吧,知其身世传奇,父系为清末名臣张佩纶、李鸿章,母系是水师提督黄冀升的后人,其弟张子静都说:和她同时代的作家,没有谁的家世能比她显赫;也知其和胡兰成那段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催爱情。但细读《雷峰塔》后,隐隐发现,对张爱玲恍惚像一名交往了多年的老朋友,虽知其名,熟悉她,但谈不上熟识,更谈不上懂。
父母的缺席,童年的巨创,她的性格孤僻怪异,对于亲情显得有些决绝,搬到美国后,很少和面见自己的亲人,连唯一的弟弟张子静也极少通信。《雷峰塔》里,读女主人公沈琵琶和弟弟沈陵,也能隐约感到姐弟俩亲情的寡淡(我跟谁都说不上话,跟弟弟更说不上),真实的弟弟虽爹不疼,娘不爱,姑不怜,一生庸庸碌,却落的寿终正寝的结局,而张爱玲笔下弟弟,不但早夭,而且暗示“眼睛很大”(他眼睛很大,不像中国人)的他有可能和自己留着不同的血液,且在琵琶外逃成功后,弟弟(沈陵)患上了肺结核,在父亲抠门省钱,不愿请名医,又加上疏于照料,17岁就仓促去世。
读至此处,不觉惊愕,只当是作者为增添故事情节,加强对琵琶父母批判和人性阴暗的揭露的缘由才在虚虚实实中写出弟弟因病早夭之事。只是不知,若是此书被仰慕自己的亲弟弟(张子静)读到,会是怎样的愕然。
《雷峰塔》下“镇压”不只张爱玲的童年,还有凋零的家族,她早已看穿父母的为人。虽家产丰厚,但父亲(张志沂)沉迷鸦片坐吃山空,母亲(黄逸梵)受新潮流影响,看不惯丈夫抽鸦片、娶姨太太的作为,终致不停:“整理行李—出国—整理行李—出国”,小脚女子像神仙一样来来去去,成了中国出走的娜拉。然而看不起丈夫坐吃山空她,熟不知,自己一次次打包整理的正是老祖宗留下的古董,变卖后成了她游历四方、开眼见识的资本。母亲的一生,如同没有脚的鸟,不停的飞,飞累了、手头不宽裕,就回国搬出家里的几样嫁妆变卖,顺便给爱玲将一番大道理,如要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学钢琴、英语、不能留在旧式家庭、去学当代女孩学之事云云,然后继续起飞,直到生命终止才会魂归沃土,真正着陆。
在姑姑、母亲的影响下张爱玲终于逃脱父亲继母的囚禁。书中,沈琵琶在保姆何干的帮助下,借助望远镜趁夜成功“越狱”,真实中,张爱玲被父亲拘禁半年后,也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逃到母亲居所的。然而,无论是琵琶还是爱玲,她们本以为逃脱“牢笼”重获美好人生,却不想迎接自己的依旧是不堪。
《雷峰塔》开篇,琵琶的生母便以陪小姑学习的名义出国了,留给她们姐弟不过是几张照片,母亲的性情,使其精力难以用在照顾子女教育上,于是将儿子留在前夫家,将女儿拜托给学校。在琵琶在其母亲歇斯底里争吵中,看到更多是“钱钱钱”,以致于她发誓因就学欠母亲的债自己会还来表达愤怒。真实中,张爱玲又得到母亲多少爱,恐怕少的可怜吧。
或许,父亲的责打、胡兰成的背叛都伤过她,但我想伤他最深的还是母亲,在父亲那算是寄人篱下,在母亲这却找到丝毫的依靠。如此痛处,令她神伤、自我封闭,只能在移居美国后,于以不同的角度、方式、场景来絮叨生命中晦涩的往事,写《雷峰塔》,而后承接此写成年遭遇的《易经》,接着就是广受追捧的《小团圆》。
《雷峰塔》,张爱玲以琵琶视角书写幼年经历的记忆之塔,读之,尚不能勾勒出爱玲传奇人生的完整画面,或许,读懂、认识她还需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