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源于自己一直以来的职业探索需要。在入职当前岗位一年有余之后,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与所从事工作的价值观有相当大的冲突。比方说,我习惯于精深,而工作要求宽广;我习惯于与人为善,而工作要求说服;我强调技术能力,而工作强调资源能力。这种种的不匹配,让我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直到学习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才明白,原来一直在和自己的短板死磕,而不是顺势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由此,引发了我对于产品经理职位是否与自己匹配的探索。
在听完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30讲》的第一模块之后,坚定了自己选择产品岗位的信心。在我心目中,找工作和找对象本质上有相似的地方,尽管找到一个天生本质上就与自己拥有90%投契度的人或工作太难,但找一个与自己50%投契的人或工作,通过慢慢磨合直到它与自己达成80%的契合度,却不是一件难事;但千万莫要找一个与自己只有30%投契度的人或工作,除非你有蚌一般坚硬的外壳,并甘愿投入一生的时间只求孵化出一颗珍珠。
从梁宁老师的课程内容中,可以概括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尊重人性,自我意识强烈;
2、善用右脑思考,感受力较强,情绪化;
3、不妄自尊大;
4、尊重自然。
人性化与自我意识
在课程中梁宁提到,她不喜欢产品经理在做用户调研和分析时,使用“应该”二字。尽管每个人拥有自己的角色身份,也因此培养出了适应于当前角色的能力,但并不代表着他就应该为他的角色所束缚,或者说并不代表着这些角色就是这个人本身。对此,我深有同感。
儿时成为学生,被灌输了应该考高分、上好学校的理念;长大后成为职员,被灌输了要尊重公司文化、迎合领导的观念;成家立业后则成为了父母,被灌输了要尽好父母责任的意识,女人则更是被相夫教子、秀外慧中等形容词所裹挟而挣扎不得。真正大众化的产品,应当以尊重使用者的人性为前提。即便是为某一个群体所专门设计的产品,如果一味的配合角色定位而忽视了人性本身,可以说都是局限的、狭隘的。
正是因为产品的设计过程需要秉持着“去角色化”或者“尊重人性”这样的价值观去思考,因此,通常产品设计者本人也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一个人尊重他人人性的基础是尊重自己,因此,他会有意识的去优先服务于自己的感觉。乔布斯会因为忍受不了设计图而痛改上百次,大约也是出于自我的原因。
感受力与情绪化
用户愿意持续为一款产品买单的原因只有两个:
第一,这个产品好用到让人尖叫,让人百看不厌,让人屡试不爽;
第二,这个产品消弭了自己心中长久以来的恐惧,让人产生确定感和依赖感。
而一款产品带给人的感受是愉悦、差不多、还是厌恶,其实是由产品设计者所赋予的。产品的设计者是定义产品感受的人,也是第一个最直接体验产品感受的人,如果这个设计者是一个纯理性而逻辑的人。他会从客观的角度,给出种种论据和证明,但人的心理感受,往往是不可能通过证据去培养和解释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产品设计者需要拥有较强的情绪感受力,也是一个善用右脑思考的人。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过程中,左脑会被训练得越来越逻辑和理性、越来越关注细节,而右脑的直观感受和想象力却被无意中隐藏了。而产品设计者,与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其他任何一个设计师相同的一点在于,他需要透过确定的逻辑推断结论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并从中挖掘出有创造力的想法。因此可以说,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不能困宥于意识和逻辑,而要跳出确定的框架,做出更多灵活的思考和判断。
不破除防御,而是润物无声
梁宁老师的有一段话让我对产品经理的特质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认识,她说:
销售是以破除别人的防御来作为满足感来源的一种职业。
而产品经理则应该顺应用户的潜意识,在不让用户升起防御意识的前提下,研究用户的行为和需求。
因此像马云这样沟通能力太强、长袖善舞的人反而不太容易成为好的产品经理。
由于我目前的职业具有一定的营销性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说服赢得赞同的一类工作,因此对于破除他人防御界限人的人格特质深有体会。
产品经理除了在执行计划时,需要以破竹之力说服自己的团队完成工作之外。在做用户调研时,更需要秉持一种接纳和亲和的心态用心去聆听用户的需求和感受。这个时候,应该拥有更强的包容能力和一点点无为与顺应的精神,去允许用户做他自己,表达他自己的感受。
也许也正是因此,张小龙才会常说:“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结语
如果将产品设计者本身当做一个产品的话,我想它大约会与这些人更加投契罢:他们善用逻辑却不古板、不僵化,尊重规律但不绝背叛自我感受,懂得顺势、顺道的智慧,为他人感受而不是他人认知服务,会为了达成目标寻求灵活而又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
不知,你如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