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结缘——从“他者”谈起

 “我点点头。是的,从今以后,我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了。”(《我的原野盛宴》张炜 P305)

        刚放下张炜的小说《我的原野盛宴》,脑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之前去听过张炜关于这本书及《斑斓志》的新书发布会,他本人对这本书谈论的并不多,其他受邀嘉宾谈得比较多。我记忆犹新的一个观点是:这本书给人清新、自然的感觉,整本书读下来很畅快。当时我心想,这不就是说这本书浅显且没有什么深度内涵吗?现在读完这本书,我认为这是作家张炜追寻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缘由的一本书,作家在回忆里思索,在其中撷取与推进自己从事创作有关的事件和情节:泥屋、茅草屋、外祖母的美味、在老林子里的事、大果园、老人的鱼汤、海边的事、在灯影发生的事……以时间先后及“我”的足迹范围由小到大为序,叙述一桩桩童年趣事。“我”在阅历的增加中成长,懂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生道理。

        “我想的是,既然离开出生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让自己多少高兴一点的地方?怎样才能有一幢让自己满意的小屋?这就是问题的全部了。”(《我的原野盛宴》张炜 P249)

        更重要的是,“我”逐渐握紧了手中的笔:“是的,从今以后,我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了”。

        这种与文学结缘的回忆和追溯,让我从“他者”走向了我自己。对一个作家的评论,往往是“就事论事”,所言不关乎评论者自身。而评论者就像是分析的工具,将作品和作家一点点解析,进而综合,从中得出与作家本人,与社会或人生有关的意蕴。虽然其中渗透着评论者的个人见解,但是是无形的。由此,我的一些回忆涌出,它们要求有声且有形。

        在上初中之前,我看过很多书,大多是童话故事书,也有许多专门为儿童编的杂志。在这个阶段,我时常渴望得到一个住在花朵中的拇指姑娘,我会细心地呵护她,跟她讲悄悄话。我也希望自己变成白雪公主,“从此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都是我自己独自想过的美事,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我曾有一个将这些美事告诉旁人的机会,可是我没有抓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比赛,语文老师在班里分组,一组选出来一个代表,最后再在班里评选出一个代表去学校里参赛。在小组评选前,我非常用心地准备了“拇指姑娘”的故事,用普通话练习了好多遍,还找来妈妈当听众认真排演了一次。可是到了小组评选的时候,组内的其他同学都说我的故事太长,不适合去参加比赛。他们觉得另一个组内同学的短笑话更好,我落选了。当时我对这个结果非常不服气,并没有人说过长的故事不能去参赛,而且我的讲述语气斟酌了好多次了,我认定自己能讲得非常棒。但是,我没有勇气去向老师争取和证明自己,我去参赛的事情便不了了之了。每每回忆这件事,我都感到十分遗憾。不过好在我的作文写得也不错。作文比赛人人都能参加,而我,当之无愧拿到了作文比赛的一等奖。此外就在当天,我还拿到了镇中心小学颁发的朗诵比赛的奖项。我想,该是我的还是我的。 这算是我关心文学的启蒙阶段吧。

       然而,上了初中之后,我与书断交了,这种状况几乎持续到高中毕业。毫无疑问,这段时间我陷入了应试教育的圈套,在里面摸爬滚打,最终混出个本科大学。有些讽刺意味的是,初中三年我担任了班级的语文课代表。还没有选班委前,语文老师把我叫去办公室,拿出我写的一篇作文,说写得非常好,问我是不是看过许多书,还让我坚持阅读的习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选我为语文课代表。可是我食言了,我并没有继续看书。当时我读的是一所全封闭的私立中学,里面根本没有卖书的地方,零花钱再多也买不到一本书。而大休(两周休两天)在书店买的书也全都是学习资料一类的。学习的重担和学校的限制,渐渐消磨了我对看书的热爱。不过当时我有手机,可惜躲在被窝里看的都是“纯情校花与花心校草”,更可惜的是,我还因为长时间在被窝里玩手机而成了近视眼。

        高中时候,我与书有过一些短暂的重逢。上高一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渴望多阅读,就去问我们的班主任(语文老师),让他帮我推荐一些书。他非常开心,直接送给我了几本书:《呼啸山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小人物翻转大历史》……后来,我还去学校周边的书店买书,主要是一些外国名著。高二时候,我通过舍友介绍,发现了学校门口卖盗版书的三轮车,五元一本。高三?无书!

        我自己是非常有主见的,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高考志愿都是我自己选的,我拒绝了我姐推荐的会计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历年学校的分数线,填报了6所学校36个专业志愿。当时我对“汉语言文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我喜欢英语,第一专业志愿都是非英语莫属。我以为6个专业,怎么也不会录到最后一个,就用“汉语言文学”凑了第6个专业志愿。或许冥冥之中早有注定,我被“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了。

        虽然大学时期我看过不少书,但是并非自愿,因为我是学这个专业的,不看不行。我有点固执,认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改变,比如我的学习方法,我把六年应试教育的方法又贯彻了四年,这导致我在大学期间对书还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不过,我却因此获得了推荐免试的资格,有机会深入了解文学,走进“人的文学”。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刚结束,读得东西多了,兴趣也来了。而我也有幸进一步深造:“是的,从今以后,我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了”。

        我与文学的结缘,如果讲逻辑,却有些讲不清楚的部分,如果说命中注定,又有些可以说通的地方。

        2023年8月12日 13:27 家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