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开始解读《冷暴力》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写的,这是一本讲述生活中遇到冷暴力的以及告诉我们如何辨别,预防和改正的一本书。
心机深沉的遣词用字,
不必弄脏自己的手,
也能杀人辱人,
羞辱地位相当的人,
乃人生一大乐事。
—— 法国幽默大师皮埃尔·德普罗日
我们先来说说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冷暴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虐待。首先从私生活中出发,主要有夫妻间和家庭中的精神虐待。
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该当受此惩罚?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人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人生有些事情令人振奋,可以激励我们付出努力;也有些让人害怕,甚至会摧毁一切。通过冷暴力,一个人可以毁掉另一个人,这就是“精神谋杀”,这已经算是很厉害的精神虐待了。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精神虐待行为总是发生在男女、夫妻、家人之间,以及职场、社交或其他公开活动中。面对这些精神虐待的行为,我们往往习以为常,视而不见,因为毕竟法律没有规定精神虐待是违法行为,而且大家对此都是包容的态度。
法国导演艾汀·夏帝耶执导的《达尼尔阿姨》这部电影就是描述一个老妇人如何在精神上折磨周围人的故事。她先把家里年迈的女管家恶整到“意外”死亡,接着她又把坏心眼转到收留她的侄孙一家。家里的每个人都竭尽所能的去取悦她,但是越这样,她越虐待他们。
达尼尔阿姨并没有做出什么伤害对方身体的事情,她的惯用伎俩就是说话指桑骂槐、含沙射影,还欺骗他人,用言语羞辱他人。但是尽管这样,受虐者还努力地想要理解她的行为,还总是从自身出发,觉得肯定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才让姑婆这么讨厌我们。”
这部电影中受虐者反应不激烈,他们甚至希望自己能够改变施虐者,但是往往事与愿违。
类似达尼尔阿姨的人还有很多,我们像她的亲人一样同情她,而她也像操控亲人一样把我们耍得团团转。
他们的这一系列行为都属于恶意攻击,这种攻击来自不自觉地破坏心理,不论如何解读,其对象都是具体、真实的目标。看似无害的字眼、指涉、推论以及非语言的暗示,确实有可能让一个人惴惴不安甚至崩溃,而周围的知情者则通常不会过问。施虐者牺牲受虐者来壮大自己,并把出问题的责任推给对方,以避开自己内心或精神上的冲突。如果责任在对方,那么就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就不会觉得不对、内疚或痛苦。这是精神虐待的特征。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当的行为,但是只有长期且不断重复发生,它才具有破坏力。
(一)私人生活中的精神虐待
不起眼的精神虐待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反而像是正常现象。这种过程往往开始于不尊重他人、说谎或单纯的操控别人等行为。我们只有处在那种环境里才会发现自己难以忍受。当这种行为的发生时,对象未能加以回应,精神虐待就会进展到下一阶段:出现明显的虐待举动,对受虐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受虐者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获得他人理解,甚至害怕会被嘲笑,更多的人夫妻间的事情都不外说,所以只是默默承受。这些人的人生道路上,充满着他所造成的伤害或是被他伤到无法复原的人,但所有这些都妨碍他骗过所有人,他在表面上还完全维持着正人君子的形象。简直是标准的“伪君子”模版。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常因为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受到否认或忽视。往往他们之间的精神虐待手法很细腻也很可恨,让外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甚至以为是俩人之间单纯的吵架或者“打情骂俏”,实际上呢,长此以往这种在精神企图毁掉一个人的做法到最后因为忽视而得逞。
1.掌控欲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或者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最亲密的那个人受到的伤害会更严重,因为太过依赖,而使对方感到恐惧。他们掌控另一半是为了在某方面压倒对方,同时又害怕太靠近自己而把另一半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其实这也就是常说的掌控欲,被掌控的一方感受享受对方依赖时,在这段关系里无法反抗。
有些抓住掌控权的伴侣明明“不爱你”,但又不明说,而是用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去逼迫对方。而失去主动权的伴侣总是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不断因为期望落空而受打击。这些现象也恰恰存在,也就是生活中往往那些明明不喜欢说分手,但是偏不说,等待对方开口,然后把所有责任都推给对方,显示自己才是最无辜的人。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理解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而这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所以很多旁观者也认为这是别人的家事,并不会得到重视。
过度忍让的源头多半出于对家庭的忠诚,也有可能是出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是顺从地扮演配合对方自恋的牺牲型角色等。后面那种就是典型的不作不死之人了。
2.暴力
经常以虐待行为作为自我保护手段的人,在关键时刻,如果无法负起责任作出选择的时候,暴力便会出现。而这时的暴力转为间接,往往是从不尊重对方的形式上表现出来。
不肯为失败婚姻负责,是引起精神虐待的原因。对婚姻保持理想化的人,在婚姻发现问题时候,他不是想办法找出问题,而是把问题推给对方,并且觉得这段婚姻不再完美而想要放弃。这时候理想主义多强烈,他的精神虐待行为就会有多变态。他不想解决问题,不想承担一丝一毫的责任,只想把所有的错都怪罪到对方头上,而在这个阶段受伤害的人会感到羞愧和忿恨:羞愧自己不被人爱,羞愧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忍受的屈辱,羞愧自己曾逆来顺受。总之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3.分手后的精神虐待
在分手过程中,原本隐藏的虐待冲动会冲出来,转化为暴力,当不愿意分手的一方发现“猎物”逃跑时,暴力就会出现。
精神暴力不但在分手过程中不会中断,而且还会就双方曾经存在的关系而影响下去,不如子女。很多离婚的家庭出现过这类问题,一系列的精神虐待延续到子女身上,从而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深的影响。
其实不论谁提出分手或者离婚,与那些过度自恋的施虐者离婚,肯定会有暴力、纠缠、诉讼。
受伤害的一方很少懂得利用法律自救,一来法律关于精神虐待的规定还不明确;二来在离婚诉讼中,伴侣的身体虐待可以证明家暴,但是言语攻击不会留下证据,精神虐待的言行无法举证。
精神虐待是为了造成对方不安,使其怀疑自己与他人。为了不受到恐吓,伴侣不可屈服于自我怀疑,或者有对刚刚作出的决定失去信心,原本打算离婚,经过恐吓或者其他因素而产生动摇,但是对另一半的施虐行为却无动于衷。
家庭中的精神虐待
出现在家庭里的精神虐待会产生无法打破的相互联系,一代接一代传下去,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阴影。
比如传统教育造成的伤害—其宗旨是破坏儿童的意志,以便将他们塑造为顺服、听话的人。
1.间接暴力
间接暴力往往就是体现在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睦,当他们发生冲突时,在这场与孩子无关的冲突中,他被招来当作目击证人,连带承受所有家住于受虐者的恶意,而往往受虐者无法做出抗议时就会把自己的压抑的怒气发泄到子女身上。
刚附近或母亲无止境地羞辱另一个人,作为子女别无选择,只能自我隔离。他们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自我隔离或是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他们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之前,内心肯定会承受伤痛,而这些伤痛,肯定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显现出来。
这就是间接暴力,恨意和毁灭的冲动会转移目标,他们会把自己的愤怒迁怒到子女身上,而让孩子成为了受虐的对象。
这些行为会引起儿童或者成年人严重的身心伤害,所以不管有什么理由,这些行为都不能得到原谅。
修路的言辞及暗示,会造成负面制约,我洗脑的情况那些伤害的言语会一直停留在脑海当中,而受虐待儿童不会抱怨遭到不当对待,反而会拼命的想要获得发怒的父母的认可,但是终归得不到把他们也会产生负面的自我形象,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并认为自己罪有应得。
操纵子女十分容易。子女会帮助所爱的人找借口,他们的忍耐没有限度。对于父母的所作所为,他们都能原谅,并把过错转嫁到自己身上。他们想要知道,也曾试图去了解,为什么父亲或者母亲会那么痛苦。而以受苦作为要挟是常见的操纵子女的手法。
2.直接虐待
直接虐待表现为父母有意或者无意的训斥。父母自我合理化的理由是:这么做全是为了子女好,目的是管教小孩。
这些孩子会成为问题儿童,他们会令父母,失望头痛。而那些往往有虐待冲动的父母无非是觉得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他们想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出选择,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而这些家庭往往没有爱,没有爱的家庭已经是一个系统化的虐待。比如父母责备子女笨手笨脚,反而会使他们更不灵光,你父母的理想要求越来越远。孩子不是因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为被贬低显得笨拙。而训斥他的父母总会找到理由为自己开脱,从而显得这些问题,根本是孩子的问题,而不是父母的问题。
3.隐性乱伦
除了磨灭孩子的人格、使其丧失自我的虐待暴力,有些家庭还弥漫着不健康的氛围,容易出现暧昧的表情,性爱是极不正常的感情。这种家庭的是在界限模糊,普通感情与兴和一趟世代间的区隔不受重视是孩子不能做个孩子被迫当作成人性活动的见证者。
以上说的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四生活中常见的精神虐待。
精神虐待时间长短不一,原因在于精神虐待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酝酿。随着虐待关系的演变,受虐者要先学习记下受虐的过程,接着学习如何自我防卫以及搜集证据。
下一篇我们将会说说在职场中所出现的精神虐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