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我在给心理咨询研修班家人们的文章点评时,我走近了评判的怪圈。我总在评判对方的观点,表达我的观点是对的,我陷入了是非对错评判中。
比如,李新老师在文中这样写到:“这让我想到了老师曾经在课堂上,提到的前提假设→理论→实践。如果我的人生假设前提是人性是恶的,那别人自私,是正常的,一旦别人不自私,我就能看到人性的善良;如果我的人生假设前提是人性是善良的,那别人善良是正常的,一旦别人不善良,我就能看到人性的恶。如果我的人生假设前提是人生苦难重重,我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享不完的福;如果我的人生假设前提是来享福的,那我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受不完的罪。
你认为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你认为人生苦难重重?还是我本来就是享福的呢?”
我看了感觉不赞同,随即抛出了我的观点:“我的假设人性是善的,我可以做一些事情防止对方恶的一面出来。我感觉假设人性是善的舒服,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心中有的。我们以善良和对方互动,对方也会以善良回应,我们只是保护好自己、不为对方创造产生恶的条件就可以。我从来没认为人生苦难重重,也深信我是有福气的,所以我也活出了有福气的感觉。我和老师的观点不一致,你呢?”
李新老师回复:“ 无论持怎样的观点,只要让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你觉得呢?”
哈哈,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们学心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活得更舒服、心理更健康。并且所有的观点没有对错,因为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所以,你的观点没错,我的观点也没错,我们都是对的,只要我们相信它就灵验,这就是信则灵。
李新老师的回答又跳出问题看问题,站到更高的角度“为了什么?”这一下子也把我带高了。由此感悟到,我们在家庭中对家人是非对错评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大家经常陷入到问题对错之争中。如果跳出来到更高层次,看到“为了什么”,我们的非对错还有用吗?有时会赢了道理、伤了感情。所以我们要学会说:“你说的没错,你是对的。”接纳对方既接纳自己,事情就有了转化的可能,越是对抗的反而越强化。
我们在和他人沟通交流时,我们先认可对方的观点,对方会降低防御机制,再带出我们的观点,就容易被对方接受。这也是语言交流的先跟后带艺术。
生活中,我们的沟通无处不在,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时刻要保持觉察:“这么说、做是因为什么?是为了什么?”当我们时刻保持这种觉察时,就能够抽离出来、从更高层次看到问题解决的方向,当前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感谢李新老师从更高层次的引领,让我体验到了更高层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