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想做却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无法立刻行动”,“无法持之以恒”,“无法做选择”,“无法整理房间”,“无法挑战自我”……
核聚老师说:
并不是自己真的不能,而现实却恰恰真的没做到。 这句话,不知道在多少人的脑海里嗡嗡作响。“并不是自己真的不能,而现实恰恰真的就没做到”。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在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上。在一门又一门的知识上。在一个又一个的技能上。一秒秒,一分分,一刻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今天在《考霸》,明天又是在什么其他的乱七八糟的知识上。乃至无时无刻,甚至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无限次的循环播放,终日不得安宁。 我们想要的太多,而做到的太少。这是人生的死结,也是深不见底的深渊。其根源是我们逃避正确的苦,必要的苦。逃避正确苦,必要的苦,又根源于,我们不敢担当。于是,就是漫长的,无处不在的恐惧。我们在自己面前,都失去了尊严。
一次又一次的“想做却做不到”,打击了你的自信,摧毁了你的人生。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到根本原因。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大脑为什么喜欢固定的工作流程呢?其原因之一在于大脑的“高能耗”。成年人的大脑大约重1.4kg(相当于体重的2%)。但从能耗方面,大脑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除了大脑以外,其他人体器官均无须消耗如此之高的能量。正是大脑“高能耗”的特点才使其养成了“一切尽可能自动化处理”的习惯。
现在你知道了:原来,那些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往往都是没有「自动化」的事情。
它们通常都是新的,你不熟悉、不适应、甚至感觉到痛苦的事项;它们通常需要一次次提醒、监督、强迫自己,才能保持专注,缓慢进步。
成长为什么“反人性”?因为它意味着巨大的意志力消耗,意味着和大脑「节约能量」、「厌恶风险」的生存本能做斗争。这真的太南了……
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我们的大脑,而不是与之对抗。
既然它喜欢“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我们就给它固定的、自动化的、低难度的、熟悉的事物呗——为什么要撞得头破血流,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呢?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要做三件事。
1、拆解目标。当你感觉压力山大、感觉难到窒息,往往是目标太大了。把它分解到20分钟以内的小目标,还有什么难的?学习也是一样,很多所谓的“难点”,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发现不过是在极少数的地方有“盲点”的存在,消灭掉它,问题也就解决了。
2、微小启动。很多次做营销方案没有头绪,内心狂躁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停下来,花10分钟先罗列一个内容提纲。这件事很小、很容易,但是完成它带来的成就感,又可以支持你继续完成下一个小目标,一个接一个的小目标达成,最后方案也不知不觉中做完了。
3、固定流程。这其实是在说「习惯」。一件事不断重复,不断重复,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回路,无须思考也能自动化操作,比如骑自行车。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上面说的“拆解目标”、“从最小的任务开始启动”,都可以养成习惯;其他好的做事方法,也要尽量养成习惯固定下来,比如每天罗列待办事项清单。其次,有一些重要的事项,最好要每天做,比如运动、阅读、写作……一开始可以每天运动10分钟,每天写作300字,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持续受益!
说了这么多,但我想强调的是,最后我们依然不能逃避困难。
所有的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我们适应困难、提升难度、迎接挑战。
突破过去了,能力就涨了,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如果始终停留在低水平的努力,就永远不会有新的提高。
泰森说,“为了当上拳王,哪怕只有一天,我宁愿去吃下水道里的老鼠屎”。
成长,往往意味着辛苦、枯燥、风险、和不被众人理解,但还是要努力做最好,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