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给二宝洗了14条裤子,雨天晾不干,我用电暖器烤。今天一边烤,一边继续洗。二宝多数时间会自己上厕所,但有时候尿裤子,那一天就没个完。我不骂他,当他自己去尿的时候,就夸大地表扬他,后来太多次了,裤子都换完了,我只能无声地控诉。
晚上一会儿没管他兄弟俩,屋里进贼了一般,一片狼藉,还把花盆给整翻,倒在洗干净的衣服上。二宝一边在沙发上跳,一边说,对不起,是我弄的,但是你不要让我罚站。当时心里有无数只草泥马在咆哮。最终,我没有让他罚站,默默地去收拾屋子。
可是,我的情绪并不是每次都能这样压下去。家里怎么收拾都无法干净利落,刚洗完澡,就去床上尿一滩,我还有事没做,他俩就是坚决不睡。外人看来,我是一个耐心温柔的妈妈,因为尽量避免在外人面前训斥孩子。但是宝宝们心里苦,妈妈是个神经病,在家时,脾气说上来就上来了。
我当然也知道,孩子最需要安全感,妈妈的情绪对他们影响很大,着急,暴躁,焦虑,都解决不了问题,反倒会对他们有负面影响。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调整情绪。如果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别憋着,应该寻求帮助与支持。可以通过找朋友聊天,逛街,或者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可是,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奢侈,没有老人帮衬,我是家里唯一的大人,一天24小时全天候待命,出现情况,都是刻不容缓。情绪累积,全靠自己消化。说实话,对于带两个孩子,我已经习惯了,日常杂事,都可以料理好,主要就是内心的焦虑与压抑,无处缓解。
所以,当我在《教育总会有办法》一书中看到这一段时,心里五味杂陈。
爸爸要尽快卷入孩子的抚养过程中。很多研究都表明,父亲积极卷入孩子的抚养,对孩子的好处那是太多了。但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是,妈妈感觉舒服。宝宝头三年是吸收安全感最重要的阶段,安全感一定是妈妈给的。爸爸让妈妈始终“保持正常温度”,不降温也不升温(一会儿抑郁,一会儿躁狂),那样的安全感是最稳定可控的,你的宝宝将会获益终生。你只需要平时多关心妈妈而不是嘴上总挂着宝宝;你只需要回家多抱抱孩子,让妈妈能睡就睡一会儿;你只需要时不时跟妈妈讲讲好玩的笑话,让她也乐和乐和;你只需要周末的时候,趁着孩儿睡觉带着孩他妈去公园溜达一圈;你只需要在孩他妈一脸无神的时候,紧紧地拥抱她,抚摸她的背,给她真情的kiss;你只需要在你爱人跟你妈妈发生冲突的时候,稍稍袒护一下你的爱人。如果上述这些你都做不到,那只能说明你没有照顾好这个为你付出青春,冒着生命危险给你带来血脉,最终陪你到老的人!(我相信爸爸们是有这个能力和责任心的,但需要加油!)妈妈情绪好,爸爸也舒服呀!家庭和睦,还能更快地恢复性生活,你多开心的呀!所以,只要你付出一点点,你将会收获一箩筐。
有了孩子以后,家庭生活重心,都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宝宝小时候最需要安全感,只有在稳定可控的生态圈内,孩子的内心才是安定的。
在这个生态圈中,以宝宝为中心,抚养人,生活习惯,游戏环境,社会制度四个方面都应该是稳定可控的,第一抚养人不能换来换去,而且第一抚养人的情绪稳定也极为重要。安全感来自于妈妈,而妈妈在面对身份角色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甚至世界观的颠覆,正经历着巨大的挑战,所以有那么多的产前产后抑郁症会出现。妈妈此时也需要家人,尤其是宝爸的关爱,而我家宝爸却远在千里之外。
众多育儿老师都说,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自己的情绪总会影射到孩子身上。但是情绪的源头在父母自己身上,教育孩子的同时,也一定要安抚好自己的心。发脾气,孩子受影响,憋住不发,自己难受,久而久之,也会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关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多多关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