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这个事儿,古已有之。从“邯郸学步”到“东施效颦”。越国有女名西施,妩媚可爱,楚楚动人。只是患有隐疾:心口痛。犯病的时候手按胸口,眉头微皱,想来似《红楼梦》里的林妹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让人我见犹怜。邻村有女东施,透过几千年历史回看,估计此女虽不至于奇丑无比,起码也是相貌平平,体态臃肿。她突发奇想,效仿西施,出门手按胸口。只是不明白模仿也是需要资本的。没有天生丽质,哪来弱柳扶风?所以,结果是沦为千古笑谈。
跟风这个事儿,学好了叫“赶流行”,学不好成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前些年流行一句话:凡是流行的都是好的,感冒除外。现在看来,有些人的观念是,流行就是好的,即使是重感冒。
几年前赶上经济大发展,全国形势一片大好。于是乎,各地的投资步伐紧跟GDP趋势,大兴土木、绿化环境。只从所居住的这个北方自治区的各个城市看,市容市貌有了天翻地覆地变化。高楼林立、绿草如茵,春夏季节再不羡慕南方人。这确实是百姓实实在在的福利享受;火车站、高铁站如雨后春笋,飞机场百八十里一个。大有古代“20里有递铺,30里一驿,60里一馆”的架势。只是,一个飞机场投资少说上亿,它的作用真的是必不可少吗?真有那么多人和事需要万分加急,动车都赶不上吗?站在局外,没有实地考证,不知道某某飞机场真如宣传的那么红火吗?亲眼见证了几次所在这个三四线城市的飞机场,规模不如火车站大,旅客寥寥无几,门口罗雀。
前几天听当地人在讨论关于地铁叫停缓建的事儿。从去年开始,这个城市和首府的地铁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线路、站点勘察设计工作据说早已完工,有些地段开始了施工。突然,某位领导人来视察,决定地铁缓建。以一个小老百姓的短浅目光和一个不谙政事的家庭妇女身份,想问问前期建设勘察没有报上级审批吗?还是时也世也计划赶不上变化了?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呢?那可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啊!以我这个轻易不出门、出门基本靠走的宅女来说,这个城市的地铁根本没有必要。北京、西安等大型旅游城市,常年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交通严重堵塞。而这儿本身城市公交建设畅通,专门的公交专道四通八达,上下班高峰偶尔堵堵在所难免,就像饭点去好一点儿的饭馆一样。
当然,历史上跟风也有正面的效应。比如:文艺复兴时期,公众追捧大师的文学、绘画艺术,使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伟人说过,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跟风也一样,行也好停也罢,需要大众的宽容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