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桃源忙种田 第三十二章(下)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她激动得声音哽咽,眼眶发热。多少个日夜的念想,多少次的搜寻,在这一刻得到了最慷慨的回报!这金黄的麦浪,就是她梦寐以求的米面之源!

巨大的喜悦化作了无穷的动力。苏晚立刻拔出背上的石刃柴刀,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耕牛,埋头冲进了麦田。锋利的石刃划过坚韧的麦秆,发出“嚓嚓”的脆响。她左手拢住一大把麦秆,右手挥刀收割,动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熟练。金色的麦秆在她身后成片倒下,整齐地铺在地上。汗水很快浸透了她的粗布衣衫,麦芒刺在裸露的手臂上带来细密的痒痛,腰背也因长时间的弯腰而酸痛僵硬,但她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割!多割一些!把这金色的希望都带回家!

银翎在她头顶盘旋,发出清脆的鸣叫,仿佛在为她鼓劲。松果在倒伏的麦秆间跳跃,追逐着惊起的小虫。白额安静地站在田边,温和的目光注视着这忘我的劳作。直到夕阳的余晖将金色的麦田染成更深的橙红,苏晚才感到手臂酸麻得几乎抬不起来,腰背更是如同断裂般疼痛。她直起身,看着身后堆叠如小丘般的、捆扎好的麦捆(她用柔韧的细藤条将割下的麦秆捆成大小适中的捆),满足地喘着粗气。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在金色的麦穗上。

“今天就到这里!”她抹了把汗,招呼白额过来。将最大的几捆麦穗,巧妙地用藤条固定在白额宽阔的肩背两侧,如同给它披上了一件金色的铠甲。剩下的麦捆则塞满了她自己的大背篓,沉甸甸地压在肩上。

回程的路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漫长而艰难。沉重的麦穗压弯了她的腰,白额的步伐也显得比来时沉重。但他们心中都充满了沉甸甸的喜悦。当终于借着微弱的星光,看到山洞入口那熟悉的轮廓时,苏晚几乎要虚脱过去。将麦捆卸在山洞干燥通风处,胡乱吃了点冷红薯,苏晚倒头便睡,连手指被麦芒划出的细小伤口都顾不上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苏晚便精神抖擞地爬了起来。看着洞中那堆麦捆,再看看东方,她知道昨天割的不过是九牛一毛。她必须一鼓作气!这次,她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带足了烤红薯和熏鱼干作为干粮,灌满了几个大水囊,带上了打火石(以防需要在野外过夜),最重要的是——她带上了家里大大小小六个藤条筐,一个最大的背篓。同时,她请白额唤来了它的两位同样健壮的伙伴。一人三鹿,外加银翎和松果就,走前苏晚已经给山羊和鸡留了足够多的食物和清水。

锁好家门,再次奔赴那片金色的山谷。到达麦田后,苏晚立刻开始了高效率的收割。她用那把磨得锋利的柴刀,灵巧地贴着麦杆下方一割,沉甸甸的、带着金色麦穗麦秆的便落入手中,迅速用手打结困成一小把丢进身边的藤筐里。银翎和松果也帮不上大忙,便在一旁追逐嬉戏,或在树荫下小憩。苏晚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重复着弯腰、割麦、投筐的动作。汗水很快再次浸透衣衫,金色的麦芒沾满了她的头发和手臂。正午的阳光炽热,她就躲在田边树荫下啃几口干粮,喝几口水,稍作歇息便又投入战斗。三头公鹿成了最得力的运输大队。每当一个藤筐或背篓装满沉甸甸的麦子,苏晚便将其牢牢捆扎在鹿背上。白额和它的伙伴们温顺地承载着重负,迈着稳健的步伐,一趟趟往返于金色麦田与山洞之间。沉重的麦穗压弯了它们的脊背,但它们毫无怨言,蹄声在山林间回荡,如同最忠诚的驮铃。

夜幕降临,苏晚没有返回山洞。她在麦田边缘找了一处避风干燥的平地,点燃一小堆篝火驱散湿气和可能的野兽。就着跳跃的火光,她啃着干粮,听着远处麦浪的沙沙声和近处篝火的噼啪声,疲惫的身体渐渐放松,心中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银翎落在她肩头打盹,松果蜷在她脚边。

第三天,当最后一片金黄的麦子被苏晚收入藤筐,整片山谷仿佛瞬间安静了下来,只余下风吹过的细微声响。苏晚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被收割殆尽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难以言喻的满足感油然而生。汗水、酸痛、麦芒的刺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甘甜。三头公鹿的背上再次被沉甸甸的、装满麦穗的藤筐和背篓覆盖,如同三座移动的小金山。苏晚自己的背篓也塞得满满当当。满载而归的队伍,在正午的阳光下踏上归途,步伐比来时更加沉稳有力。

当山洞再次出现在眼前时,洞口那片空地上,已经堆起了一座真正的、散发着浓郁麦香的金色小山!那是白额和伙伴们这两天辛勤运输的成果。苏晚将最后一筐麦子堆放在“金山”之上,终于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她靠着冰冷的岩壁滑坐下来,看着眼前这座由无数饱满麦穗堆积而成的、象征着希望与富足的“山峰”,连日来的疲惫仿佛瞬间被抽空,只剩下满心的欢喜和踏实。手指轻轻捻起一粒滚落在地的麦粒,坚硬而饱满。她仿佛已经闻到了新麦磨成面粉后蒸出的馒头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