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
上一篇是历史,读史可以明智,人物传记可以励志。笔者自己的第一个小功课,就是模仿古人,挑战两个小时的桩功。民间的口口相传中(董师曾提过),一位高手两个时辰的懒扎衣,练出了一个绝招。每次比武中,用到这一招,都是得心应手。到底,两个小时的桩功有多么大的难度?站过之后的体验如何?笔者先透露一点,大部分感悟会在后续的文章中记录,后面重点来探讨一次桩功(静功)与动功的话题。
道与一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只有“一”(个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一”到底是什么?
桩功的初体验
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是起势(无极桩)。在尝试了几个桩功之后,感悟到分阴阳的桩比不分阴阳的桩功难度更大!无极桩,还是可以不分明显重心的,稍微简单一点。也是笔者挑战和突破的第一个桩。
站桩的时候,主要矫正自己的身形和体会十大要领。“我”自己的身形,这段时间有两个难点——一个是气血下不去,容易浮起来;第二个是神上觉得不够清明,有的时候浊气很重。有时代的因素、地理的因素和自己的因素。
一个气下不去,一个气上不来。困境,囧途。“上不去”,和“下不来”,是两个问题么?好像是的。
无极桩的时候,刚开始,摆正位置。抖的很厉害,抖过了,不抖了,再抖,抖到全身都开始律动的抖,再抖,再不抖,直到“累”了,神识模糊了。累到无力再抗衡,(显、控制)意识模糊了(心神感觉却打开了),腿部像铅球一样沉坠和累。突然意识到,“抖”是不通顺,全身一起抖,抖的有些时候还是很舒服的,这种协动好像是一种“劲”,一种无意识的“整”。僵(执着、我执),在累到极限后,就“化”了;气,仿佛下去和上来,是同时的!道的层面,没有“多”,只有“一”(不二法门)!一下才有一上,一上必有一下!
两个“问题”,多个“问题”,可能,也是一个“问题”,也许,只有一个“答案”!
无极(桩),是起点,也是终点!!!
一下才有一上!
当整个时代开始”快速发展“,人只会/只愿意“向上”,不会也不愿意“向下”。笔者在漫谈《一小家,两大国,三座城》里“戏谑”道:“想想,整个城市都在全速奔跑,好像大家都不再真实地踩在大地上,都悬浮在空中,像远方飘去,有的飘的快,有的飘的慢。”虽然是笑话,但当今的年代,不流行走在大地上(脚踏实地)了哈,流行各种“飘”。“飘的快”的还嘲笑“飘的慢”的和“不飘”的哈。
“天天向上”,对吗?
好像对,很积极的;其实,从道的层面来讲,有上必有下,欲上者先下!一气(阳气)要升,一气(阴气)必须降!
如果一味地往上升,没有下降,会怎么样?
5岁前的小孩子,蹦蹦跳跳,很可爱,精力无穷无尽,气在腿脚;成年人,长时间坐办公室和开车等等,气血容易憋在腰上,腰上(气血)一断,会出啤酒肚;老年人,颤颤巍巍,人老先老腿,腿脚不灵,气浮到哪里,土就埋到哪里。等到一口气上不来,卡在喉咙下不来,就“仙逝”了。
所以,一味地向上,不要根、断根,是在求”浮躁“!是在“走向坟墓”!故,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武术中,将人打倒,必先将其重心浮起来,然后易也;社会中,外人一味地吹捧”你“,是在“捧杀“!当”你“的心理飘飘然时,大祸不远矣。每一个人(乃至公司或者国家)“崩溃”的前兆,一定是”自我膨胀“!当”你“,站在“人生之巅”,是“膨胀”走向“灭亡”?还是虚心、实腹、不敢居功而长保之?
所以,笔者深深地感悟到:每一个成为大才的人,一定是基本功扎实的;每一个成为公司CEO(乃至国家领导)的人,一定是需要经过基层的。此之乃曾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力量从哪里来,从根上来;国家的兴盛,从老百姓来;亲近老百姓,亲近这些”小市民“,才能有大道(包含治国之道)!
当每一个优秀的同学或者同龄人努力向上的时候,会看到笔者说,哎呀,”你“怎么在基层工作?浪费时间啊?笔者心里只能默默地一笑,没有最基层的经验,就没有最高层的可能性!气血之不下者,可以上乎?否也。人之无根向上者,稳乎?否也。想要上,可以被”媚上“,被上面拉上去;但是,何不如“躬耕”于下,真诚地润下,助下,让下面把”你“顶上去。两者,都需,不可偏废;然而,和广大“基层”、“底层”站在一起的人,向“大地”靠近的,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
我的“一”——中国文化
我的“一”是什么?道家(太极拳),是“我”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站;我的“一”,本位是道,所求乃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只有道家,不只有儒家,不只有佛家,而是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汉时传入中国)等等等等!
一,从“道”开始,一门深入,然后触类旁通!而旁通的基础,依然是第一门的深入!外界(其他法门)的刺激,也是让“第一个系统”里求可能本就有的东西!通“一个系统”,然后一通百通!
后记:
张至顺道长:”不管是任何宗教和各宗各派,有一个标准是德。有道无德,是道中之魔,终失败;有德无道,是道中之贤,终成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子思《中庸》)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孔子《周易系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