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第三章 防御机制

第三章防御机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有五种性质:

1.防御机制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或措施

2.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 unconscious)

3.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 discrete)

4.尽管防御机制是精神科综合征的特征性标志,但它们是动力的和可逆的

5.防御机制可以是适应性的,但也可以是病理的


摘自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1.防御机制是“相对地不随意的”,其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

2.防御机制人人都有,若使用恰当,它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相对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成长甚至发挥潜力。

若某种或某些防御机制使用不当或过分,便会妨碍人际交往,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导致精神症状,因而成为病理的。

3.防御机制是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与行为之理论性或假设性的心理过程。

4.涉及精神病(如精神病性歪曲、妄想性投射、精神病性否认)和促成健康或高尚行为品质发展的机制,本书不在此章讨论。


基于上述,本书讨论的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8种

1.压抑(suppression)

2.转移(displacement)

3.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4.代偿( psychicalcompensation)

5.退行(regression)

6.投射(projection)

7.理想化(idealization)

8.割裂( splitting,与孤立(isolation)

压抑

压抑(suppression)是把令人痛苦或困扰的问题(如欲望、情感、心理冲突等)逐出意识之外的心理过程。

这种过程是意识的,即可以认知地觉察到的( maybe cognitively aware of),不论它在多大程度上是不随意的。

最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94)认为,“阻抑”,是完全“无意识的”也不可能转变成意识的;可能成为意识内容的,只是被阻抑的观念、情感等。

在DSM-Ⅲ-R(1987)中,“阻抑”被定义为“一种机制,通过它,一个人不能记起或认知地觉察到令他困扰的愿望、情感、思想或经验”。

W.W.Meissner将“阻抑”定义为“把观念或情感逐出并保持在意识的觉察之外”

文献中压抑和“阻抑”之经验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回想起来,后者却回想不起来。这种区分是相对的。


“阻抑”可以看作压抑之一种极端的形式。

过分的压抑导致心理冲突的尖锐化和持久化,造成严重的精神痛苦和社会适应不良。因此,可以说,没有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过分的压抑具有自我否定的性质,故更确切地说,自我否定性压抑是神经症性的。

自我否定性压抑源于害怕惩罚或丢脸,因而跟违禁性罪感或个人耻感密切相联系,而归根到底往往是由于父母教养不良和亲子关系的困扰。

从小在良好的教养条件和互相理解、尊重的亲子关系下生活的人,也会形成一种与自我否定性压抑根本不同的压抑,可以称之为适应性压抑或成长性压抑。


转移

将情感或行动倾向从原来激起它们的人或事物重新指向另外的较少情欲联系的对象(人或事物),叫做转移

由于转移所指向的新对象起着替代或象征原来激起情欲的人或事物的作用,所以,有时也叫做替代性满足( vicarious gratification),或叫做象征化symbolization )。


偏恶( prejudice)就是“建立在错误且不易改变的概括之基础上的憎恶”。这里,原来的憎恶不仅有转移,并且普遍化了( generalized),即,凡具有与原来憎恶的人或物某些相同或相似之点的人或物,一概憎恶之。

偏恶本身并不构成一种精神科疾病,但它显然是不健康的,往往妨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偏恶类似,在偏好( preference)的形成中,转移和普遍化也起着作用。


如果转移的对象使人得到较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行为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扬,就叫做升华

例如,将情欲转移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上,转移到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上,转移到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上。(安娜·弗洛伊德(1936))


理智化

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或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这种防御机制叫做理智化


理智化的一种表现是专注于思考“人事”的因果关系,几乎完全忽视人的动机和目的。这是神经症病人在与医生交谈时最常见的一种表现。

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痛苦完全归于客观原因,避免反观和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冲淡内疚和耻感的痛苦,这里也有理智化在起作用。

强迫症病人用抽象思维掩盖其心理冲突,是理智化的一种常见情况。


合理化指为自己所不能接受的观念和情欲找一种合理的解释。

过分使用合理化的人,很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中发生困难,因为明明他没有理却还要强词夺理,使别人很难跟他亲近或和睦相处。


代偿

在阿德勒关于自卑情结的卓越论述中,代偿是一个重要而不可少的概念,它是把常见的追求优越感(在我们的口语中,叫做争强好胜)与自卑感联结起来的中介环节。

代偿是力图超过别人以掩盖自卑之痛苦的防御机制,这是狭义的代偿。


代偿可以是自觉的和建设性的,其效应是使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这通常表现在智力和才能方面,但在成功的代偿中,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后者在心理卫生上较之才智更为重要。

马斯洛所说的三种基本需要未能得到满足都会导致过分代偿。有不安全感的人过分追求安全,不惜牺牲经济和效率。爱与归属感未得到满足的人之过分代偿,表现为所谓被爱的渴求。这种人总觉得爱人或配偶对自己爱得不够,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嫉妒。

防御,为了减轻痛苦和缓解心理冲突而作的防御,毕竟是消极的,也就倾向于过分。只有逐渐深入地理解自我,用发展人际关系的积极行动去满足需要,同时发挥个人的潜力,才是积极的心理卫生之道。显然,关键性的一环是去压抑(de-suppression)。

要去掉过分的压抑,就必须改变对自我的态度,从自我否定转变为自我肯定,即自尊之确立。


退行

退回到心理发育的较早阶段之生活态度、人际关系模式等,以回避现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叫做退行。常表现为采用早已放弃了的发育之先前阶段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神经症病人依赖心理治疗者,再加上移情,是心理治疗者必须认真细致处理的重要问题。


投射

把本人不愿承认的情感、意图和观点等错误地归于别人,这种防御机制叫作投射

投射可以看作是跟反映( reflection)正好相反的过程。客观世界通过感官在我们大脑形成知觉、表象、观念、情感等的过程叫作反映

健康的投射具有下述两个特点之一:

(1)当事人知道(尤其是当他冷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使世界染上了主观的色彩。

例如,我们知道,花既不会含笑,也不会发愁,只不过是看花人的心情不同罢了。

(2)投射具有建设性,甚至创造性,例如,它创造了美,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或者,它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反之,如果当事人不知道或不承认自己在投射,认为客观世界就是主观上所渲染的那样;并且,投射不但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还妨碍或破坏了人际关系,这样的投射便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态的。

把自认不好的观念和态度硬栽在别人头上,是投射最常见的形式,可以称之为推诿(即诿过于人的意思)。

推诿愈甚,自知之明愈是缺乏,而缺乏自知之明又使推诿更进一步,这样一来,病态可能日趋严重。


黑文斯(L.Havens,1985)所提出的所谓“反投射”(counterprojection),是一种很有用的技术。

治疗者承认病人的投射有一定的道理,对病人缺乏充分根据的过分猜疑绝不跟他争辩,而是表示对病人理智之信任。这并非要治疗者同意病人的投射是已证明了的事实,而是用“看来情况像是如你所说”、“这当然是可能的”这样的措辞。


治疗者用同情的态度与病人商量,告诉病人,在全部事实还没有真相大白之前,说话和行动需要慎重,以免授人以柄。这种富于同情和共同商讨对策的做法,是病人能够接受的。病人能够体会到,治疗者的建议是从他的利益出发的。


只要治疗者能促使偏执者在言语行动上趋于理智而不出轨,治疗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事实上,人际冲突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缓和。

对于猜疑心重的病人,要尽量避免直接提问,如不要问“你今年多少岁?”


理想化

赋予自己或别人过分夸大了的优良品质,以处理心理冲突,这种防御机制,叫作理想化。


正在结交异性朋友的年轻人,极力将对方美化,以致缺点成为无关紧要甚至等于不存在,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理想化这一机制的生动写照。

人到了青春期,道德观念往往急速发展,甚至脱离实际地膨胀起来,这就是理想化在起作用的表现。

在青少年的心目中,书上所描述的历史人物成了毫无缺点的完美人物,甚至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这是由于,对于光明和黑暗并存的世界,儿童少年很难分清主次,理想化遂成为处理心理冲突的常见机制。


割裂

把自我割裂成好的和坏的两部分而不能整合起来。儿童看电视或电影时最常提出的问题便是: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由于缺乏整合能力,儿童只能将世界在他们心目中的图像尽量简单化,待人接物和处理事物惯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断语。


成年人前后一贯的态度和父母亲态度的一致有助于孩子渡过难关。要不然,孤立( isolation)这一防御机制就会发展起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孤立视为“阻抑”之“显著对立面”,这意思是说,“阻抑”是把观念逐出意识而把情感保留在可觉察到和体验到的范围内,孤立则是把情感逐出意识的领域,观念却保留在意识之中。有人视孤立为把情感跟观念内容分离开,使前者隐去。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孤立这一防御机制对于强迫症来说是独特的(peculiar)(1926)。

有些人在经历一次精神创伤后能够回忆事件的经过,甚至包括认知上的许多细节,但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感体验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充其量只是说“完全蒙了”“吓呆了”“吓傻了”之类。这种经验不少人有过,显然与强迫症无关,对受伤的心灵却显然起了保护作用。

往期笔记

《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第一章 人际关系

《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第二章 心理冲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