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昭君,我想记录我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今天是我每日一篇文章的第919天。
今天借助《不会吱吱叫的小老鼠》分享一下怎么样让孩子很坚定地做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首先,每个孩子年龄再接近,但是他们的智力、个性、学习风格都是千差万别的。只有认识到这种差别,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因材施教”。就好比我们的孩子是“东施”不是“西施”,那我只要按照“东施”的特点去教导他,就可以避免把他引导上“东施效颦”的道路。
另外,孩子们到了三岁以后,就开始比较心态越来越强了。对待这个问题今天这个绘本也可以帮助到我们。它帮我们大人意识到一点,就是不能用其他优秀孩子的标准去测评自己家的孩子,因为这样就特别容易看走眼,把自己家的孩子给耽误了。本来有这个特点,但没把它发扬光大。
在绘本里,英国作家乔恩·莱西特·史密斯,就塑造了一群看走眼的大老鼠们,这群老鼠们有自己的一套评价标准体系,标准是“我就看你会不会吱吱叫,你要是会,行,给你好评。你要是不会就给你发差评”。
在这个标准体系之下,有一只小老鼠考核就不合格了,因为它不会吱吱叫,但是它会其他各种声音的叫,比如说牛叫,马叫,甚至是各种汽车的轰鸣声它都会,但没用,这老鼠们不认可它,然后就说考核不合格,甚至它的老师还跟它说,你就是不努力学习,你看你要不然怎么不会呢。你去黑板上写一百遍“吱吱”。
这个被给差评,然后考核又不合格的小老鼠,将来是不是一定没用出路了呢。在故事结尾,看到有一只猫来到了这个老鼠家族,所有的老鼠都不行了,这时候就这只不会吱吱叫的小老鼠,它有声音优势,它用它的声音就把这个猫给吓跑了。
通过这个结尾,老鼠家族们的这些大老鼠们就开始反思自己,我肯定是看走眼了。看故事的我们其实也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我们真的不能再用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的标准,来给自己家的孩子去测量。这样的话,我们就看不到自己家孩子的特点了,就把孩子给耽误了。
所以,我们就想看完这个绘本,赶紧回家帮孩子找找看有什么特点。这是这个绘本对我们大人的启发。对于孩子,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他会让孩子感受到,即便我将来在外面,因为某些地方比不上别人,然后没有符合那个所谓的“优秀的标准”,被给差评。但是我心里头能够明白,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有一天,外面可能也像这个故事里的小老鼠一样成为英雄。
这个心理暗示很重要。所以多读像《不会吱吱叫的小老鼠》这种绘本,对孩子来说,就好像给他经常吃一颗“定心丸”或者打一针“强心剂”。
其实这个故事在这一点上,也能联想起日本的自传体儿童文学小说《窗边的小豆豆》。故事主角小豆豆,其实跟不会吱吱叫的小老鼠真的有共同点,都不太符合制定的那个单一的优秀标准。小豆豆上课的时候,特别爱聊天,特别爱说话,班主任老师觉得这就是一个问题儿童故意捣乱,但就是这样的小豆豆,她长大以后,就发挥她爱聊天的这个特点,成为日本历史上最长青的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
其实这个心理暗示对孩子来讲,她就会有一种很强的能量,它就会有一种抵抗力,将来即使别人给我差评,但是我能够扛得住,我能够耐心地去发掘我的优点,把它发扬光大。
这个绘本对我们大人,对我们孩子有这么多的启发,我们怎么读才能把它读成更好的效果,运用得更棒呢?这里分享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代入法”。就是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去想象自己就是故事里这只老鼠。有了这个“代入感”,这个老鼠的成长经历对孩子的那种心理暗示作用就会更加强烈地发挥出来。那我们怎么能让这个“代入感”更强呢?
可以让孩子去表演老鼠的各种特点,这个小老鼠会各种声音,也可以学一学。在孩子3-6岁这个阶段,本身就喜欢张着大嘴,制造各种的拟声词。这种潜移默化,这个老鼠带给他的心理暗示作用就种在他心里了。
第二个办法是“请榜样回家法”。这个“不会吱吱叫的小老鼠”就是榜样,当孩子们在外面遇到了一些差评,然后被别人用一个单一的优秀标准来衡量,觉得自己哪儿哪儿都不如别人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不会吱吱叫的小老鼠”请回家。
问问孩子是不是还记得那只小老鼠呢,它其实是不是也有它很会的地方呢,那你也一定有你很会的地方。我们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和孩子一起去发现他身上的这个特点,把这个特点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哇,我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棒了”,成为一个真的是全球限量版的“独一无二”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