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个学生看成"一个"人
讲《邓稼先》,让学生们讲对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看法,有一个叫刘烨的学生谈到澳门海默时不知用什么词语表达,出现冷场,很尴尬。但是我没有急于帮助他表达,而是用等待来表示信任。他最后的回答引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奥本海莫善于独立完成……独立完成……”他站在那里,重复着“独立完成”。他手里捧着书,眼睛望着书却没有搜索书中的信息。我知道他要表达的那个“影子”飞跑了。他的身体微微晃动了几下,不抬头,看着书。
没有思路。没有自信。他的心里一定非常焦虑和惶恐。我知道他的心里在作斗争,他并没有思考。因为在他的表情里,我看不出一丁点表达的欲望。
他一定在自责:我怎么就说不出来呢?
一他一定在想办法:拖一拖,再这样站一会儿,老师就会叫下一位同学的!
“刘烨,请你从书中找出能体现你要谈的看法的内容,读出来!”我说。时间在一秒一秒地流逝,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好像知道我在“练”刘烨,所以安静地配合着。渐渐地,班里有了些动静,有些同学开始着急地翻书了“哗——哗——哗”。
“他善于独立完成他想做的事……可见——他善于独立思考——他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他终于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一分钟的等待,也许是他上学以来从没有体验过的。我想很少有老师肯耗时间给一个常想着让人回答,自己却不想深入思考的学生。一个没有表达自信的学生,如果没有足够当众的机会,是很难建立起当众表达的自信的。
我在课堂上的等待,使他有机会把他想说的话说完。因为我知道他缺少的主要是自信——当众表达的自信。如果我在他没表达完之前就“帮助”他,或者把机会让给别人,那就会将他的自信之火再次熄灭。如果这样不断地打击,就使让他在课堂上“失语”。
反思:
不一样的学生,应有不一样的要求,
不一样的学生 , 应有不一样的“问”。
对不一样的学生实施一样的教育,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教育的情怀,就是面对学生的时候,眼前是一群各有个性的人,而不是简单地把一个班的学生看作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