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的电影版 致青春,应该追溯到18岁第一次听这部广播剧,磁性的声带让人不禁寒颤,不是无可奈何,而是一股脑的批判着这个懦弱又自私的男人,心疼着那个傻女人的执拗和倔强。而看到电影版的画面时,开始有种莫名的无力感:一转身就真的会是一辈子的错失。不忍回首的揪心,再回首彼此的所有情感全都显得苍白荒芜。
不是谁真的比谁狠心,只是那颗曾经不顾一切的心被碾压得碎了一地渣子,只能四处漂荡,游离于稀薄空气中。此时的不在意,就如同彼此的像拥有了全世界,情不知所起,却不能自己。
我们的青春,就像拽着杂乱无章的线,不问东南西北的追着风筝跑。哪怕被绊了脚,也能麻溜的拍一拍膝盖,继续飞奔。一路跑着,看到的天空就以为是全世界的模样。
直到有一天线的那头断了,一声招呼不打的距你于千里外,也许你会慌乱,也许会心凉,又也许你开始愿意醒了。又或者某一个刹那,你看着手中的线团,傻傻笑了。
那又怎样?这也许就是青春的价值。勇猛过,错失过,倔强过,最终还是放过。
南极之恋 总体来说是意外之喜的。4年后的这部作品算是对青春的致敬。
那个冷酷冷酷的少年塑造成了一个无比接地气的小财迷,让人瞬间有种性别错乱的滑稽感。可是无数的冷笑点下,透露的却是傻里傻气的成熟气息。那一刻,会给人鲜明的对比链接——幼稚的爱大概就是定位给青春的,越琢磨不透的高冷越趋之若鹜。而成熟的爱,反而是悄无声息的朴实亲近,泪和笑中尽显一个人的自然面貌。
没有多少撕逼的情节,在那样一个现实的生存处境下,矫情根本拿不上台面。那一刻,一个念头而过:那些整天无病呻吟自怜自哀的挣扎于爱情水火中的可怜虫,那些在感情中战战兢兢爬行的,那些对爱生无可恋的……何不去创造些环境,让自己去碰撞一些东西,才知道什么是有所谓的,什么是压根没入眼的。
给二人营造这样一个毫无退路的隔离空间,恋情展开是毫无悬念的。老套路,看的就是真假的水分含量。话说男主刻画的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形象,三番五次的闯入绝境下,很和谐的穿插着各路笑料,多少是为了缓解压抑的绝望感的。很有意思的是,关于男女主两人感情到底是怎么滋生的,感觉像被懵击了,理不清头绪,这套路是不是迷糊了点……
话说回来这部的焦点是以纪实为主题的,第一次发现在场的看客几乎全部看完片尾史载才散去。但想表达的爱显然不再和青涩,撕逼,矛盾挂钩,这是很大的亮点。刚开始男主和女主更多的是各执己见,只不过男主表现得更大度和赤裸裸,有股赶鸭子上架的诙谐感;而女主的傲气被现实硬生生的捆住了,只能无可奈何的以一个依附者的姿态去求一线生机。
在两人没有爱的交集前,一切看上去都显得非常干涩和煎熬,没有彼此的信任,只是退而求其次的被绑架。直到女主绝望的割腕自了那个片段出现,那份沉重的无助好像激发了男主的保护欲望。到后来,男主的坚持似乎不再是为了自己,想守护她的信念一点一点增强,甚至成为他屡次惨遭被夺命时的唯一勇气。
尤其当男主对着海狮试炼表白的样子,真是无敌了。那一刻,原来这就是爱存在的意义。爱上一个人时,一切的阻碍竟都可以化为泡沫,吹弹可破。那是对生命的新生和延续。
而女主一直的萎靡不振,竟是在男主遭遇雪盲症时的惊慌失措时,开始重新被唤醒一份力量:活下去(为了他)。这样的患难见真情,着实让人想静默几分钟,慢慢回味。
影片把这份爱表达得很生活化,不是单方面的激进和你退我进,而是两个人的共进退和相互支撑。这样的推进,看得人没那么累,反而是很舒服。
回望青春,我想给到的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一份对自己的坦诚相见和赤子之心。我们的选择不一定是为了急切地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而去疯狂,也不一定是为了证实自己的价值体系有多么坚固,更现实的是为了一个认识自己的方式,面对自己和真实生活的勇气及能力。
青春很漂亮,因为无所畏惧,因为可以赤忱的为爱一搏。
青春的续集也很美,因为透明,而更能掂量去对生活投入爱。
但无论如何,请不要选择退而求其次的被选择。就像你不愿意花时间花代价去挑选真正是属于你的衣服,而一时为了省事随便抓了几件可有可无的替代品,你的惯性会让你养成错觉:我一直就是这样的,不知道怎么变是好,也不想变,我乐意……但实际上,当你被别人不自觉吸引过去时,你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你会瞬间暴露骨子里的那份不自信,面对众花的呈现,你对自己这一朵却是没有坚定的底气的。
因为那份选择,并不是你不由自主的喜欢和被吸引的,你的磁场不在那。只有打心眼的喜欢(对一切人和物),才足够匹配彼此 ,散发出无法复制的迷人味道:你的味道。
影片的时隔再现多了些成熟的耐看,我们也伴随着一路在成长,那些逝去的和终将逝去的,都属于我们的印迹。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