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美国黑人作家塔那西斯·科茨,他是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的获得者,曾于2016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本书在2015年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并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有色人种促进会形象奖等诸多大奖。
本书以书信体的形式展开,科茨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个黑人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担忧。全书的核心内容为:黑人也是美国人,但美国梦对于大部分黑人来说只是一场噩梦。
一、 科茨的人生经历:
科茨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然而和绝大多数美国黑人孩子一样,科茨从小就习惯了暴力。暴力不仅来自于家庭内部,更遍布于街头巷尾。每天出门,科茨都要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学校里,科茨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宁,但他不喜欢上学,觉得学校的教育对白人精英阶层的孩子可能有用,但对黑人来说却极度有害,因为这会让他们无法应对社会上的风险和敌意。
只有在被称为“黑人麦加”的霍华德大学, 科茨才感受到了黑皮肤的骄傲和自豪。离开霍华德大学之后,科茨投身新闻业,先后为《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月刊》工作。
发生在大学同窗普林斯·琼斯身上的悲剧给了科茨很大的打击。琼斯从小被父母用典型的白人精英教育方式培养长大,然而,在一次开车去看女友的旅途中被一个警察射杀了。
琼斯的悲剧让科茨充满恐惧,他发现,身为一个黑人,不管你多么奋发向上,多么想进入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也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科茨的这种恐惧感在他当了父亲之后尤为强烈。他害怕,自己的儿子萨莫里可能某天出门后,就被警察随意击毙,成为新闻中的一个名字。“
几乎所有在美国的黑人,都被一种强大、绝对、危险的恐惧所包围,那是其他种族的人都不能想象的。”
二、美国的黑人问题:
科茨认为,美国对于黑人的种族歧视与暴力,并非这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犯下的一个错误或疏漏;恰恰相反,它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的强盛,自始至终,就建立在对黑人的结构性的压迫、剥削与暴力之上。
黑奴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积累财富的基础,也是美利坚建国的第一桶金。 在白人的奴役之下,黑人的生命与劳动力变成了糖、烟草、棉花和黄金。
内战结束后,许多黑人来到城市,城市本应给他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但等待他们的不过是更复杂、更隐蔽的掠夺。
即使在“吉姆·克劳法”被废除后,种族隔离依然在美国普遍存在。白人中产阶级住在城郊小镇,白人穷人集中在城市的白人聚居区,而黑人居住在城市的黑人区,这些黑人区。这里充斥着毒品、暴力和混乱,公共服务和设施都极度欠缺。
在黑人区长大的孩子,会毫无节制地使用暴力。这种暴力的泛滥,又招来了警方的严厉执法。一线的警察把黑人视为社会的安全隐患,在针对黑人的执法行动中过度使用暴力,是联邦政府赋予了美国警察摧毁黑人身体的权力。
因此,对于黑人来说,美国梦自始至终是不存在的。做这个梦的是白人,他们躺在黑人的累累尸骨之上。
三、美国黑人应该怎么办?
科茨赞同黑人民权领袖马尔科姆·X的主张,强调黑人对自己种族身份的接受与认同,珍视作为黑人的自己,不应拜倒在白人的脚下,不应放弃原来的自我。
在认同自己黑人身份的基础上,科茨号召黑人要团结。这是一种来自于街头的智慧,“我们不一定能赢,我们不能控制敌人的数量、强弱和武器。但不管是战是逃,我们都共同去做,因为这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我们不应当做的,是心甘情愿地交出自己和朋友的身体。”
此外,科茨建议黑人多多阅读。他指出,阅读未必能给人带来问题的答案,然而对于答案的追寻,可能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追寻会让人保持头脑的清醒,以直面令人绝望的现实。
“明白自己是国家‘垫在下面的人’,这过于残忍,但是努力理解这些,是我们在这疯狂事实面前的唯一优势。”